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教育学刊
中国教育学刊

顾明远

月刊

1002-4808

xuekan@edujournal.net

010-64845699

100078

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城园3区13号楼

中国教育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贯彻“双百”方针,着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广大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围绕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交流,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基础教育大国走向基础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与议题转换

    顾明远李廷洲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基础教育大国,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建设基础教育大国的过程中,我国积累了许多优秀的经验,如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积极调动人民大众参与基础教育、加强法治建设、始终把教师摆在重要位置、实施教研员制度、坚持改革创新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给基础教育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从基础教育大国走向基础教育强国,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从规模扩大、结构完善、体系建构转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支撑.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培养有能力参与全球竞争、适应甚至引领科技变革、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使命的杰出人才,是建设教育强国阶段基础教育的战略主题.

    基础教育教育大国教育强国中国经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组概念问题

    石中英董玉雪仇梦真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三组重要的概念问题亟待澄清.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出现具有不同的时空语境,但都指向特定时代理想人格的养成,三者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人的价值品格的回答,因此把握三者关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正确处理12个基本价值观范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统一性与阶段性这三大关系.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完整体系应既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又要涵盖针对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和日常生活价值观的教育,"日用而不觉"不仅是日常生活价值观的践行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指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从概念到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点考辨

    曾妮班建武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存在"概念化"的实践取向.其具体表现为:重概念习得轻观念养成,重概念对标轻内涵揭示,这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性质的总体性缺失和教育效果的浅表化.究其原因,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基点锚定为原子化的概念学习而非具有内在总体性联系的整体范畴.从范畴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锚定在"社会主义"和"核心"两个实践基点之上,前者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同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后者则突出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国国情.为此,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般价值要求与中国特色价值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阶段现实性与终极理想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点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学校教育实现

    孙银光刘志芳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政治价值,还蕴含加强学校的政治民主立场、整合群体的民主价值观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民主素养等教育价值.为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教育,必须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然要求为社会基础,以实现全体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制度设计为价值基础,以遵循学生道德民主素养的发展规律为主体基础.聚焦到实践层面,学校民主教育应基于道德规律、民主难题和理念层次三种依据,掌握政治、实践和生活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公共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

    全过程人民民主学校民主制度学生民主能力道德民主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学校实践——以星河实验小学"儿童创想家"育人实践为例

    庄惠芬姚丹静姜静波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儿童创想家"育人模式为载体,培养小学生创新素养,旨在为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小学育人实践提供样本.儿童创想家的提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时代的召唤,立足于创想文化、创想课程、组织结构、学校制度、资源支持、校家社联动以及环境等关键要素的创构形成体系,并构建了以国家课程实施为主干、以教学形态变革为主轴、以校本化实践创造为主线的路径.

    儿童创想家创新素养创新人才育人实践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课程框架及其实施理路

    姚君丹徐姣庄薇
    34-3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创想课程是在学校创想理念指引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为补充的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课程体系的建构中,用整体育人的视野,厘定创想课程的内涵范畴,形成创想课程的价值坐标,用系统建构的思维规划、用实践育人的思路建构创想课程.由此,学校课程从单科突进走向复合式的课程群,从规定式的课程走向融合式的课程,从书本的静态知识到动手动脑的实践课程.

    创想课程整体育人实践育人

    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进阶式评价探索

    姚娜范君玉庄惠芬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有机的评价系统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指向"儿童创想家"成长的评价需要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深刻把握立德树人之内核,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系统设计整体育人的评价框架,校本建构有机的评价系统.同时以低、中、高不同年段成长的特点匹配适切的评价方式与内容,开发相应的评价工具、平台和系统,形成整体性评价路径.

    儿童创想家无极差评价适应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数智平台

    义务教育新课标对法律要求的落实与完善

    管华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行法律体系中,42部法律、4部教育行政法规和5部教育部规章包含要求纳入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包括法治、科学、爱国主义、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生命安全与健康、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等领域.对照法律要求,新课标在预防艾滋、突发事件演练、反恐怖主义、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森林资源保护、反对家庭暴力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有所不足.新课标应遵循自身逻辑,加以完善.

    新课标教育法律体系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规章

    "四重境界"融合:《诗经》的劳动教育意蕴及其新时代启示

    赵晓霞王光宗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根植沃土和深厚渊源,其中《诗经》不但翔实、生动地记录了先民们的劳动生活,而且深刻构建了中华传统劳动文化观念和精神,形成了以劳动"安身立命"的道德观和"各尽其分"的秩序观.《诗经》具有"四重境界"相融合的劳动教育意蕴,体现为以"诚实劳动"正视劳动教育的"欲求境界",以"对话精神"开拓劳动教育的"求知境界",以"责任担当"践行劳动教育的"道德境界",以"自我创造"实现劳动教育的"审美境界".以"四重境界"融合观照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须规避劳动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割裂和对立,另一方面则强调五育融合下的劳动教育实践方式.

    中华传统劳动文化观念劳动教育《诗经》

    教育治理现代化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逻辑: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陈亮叶明裕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主动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征程、新赛道的根本保障.教育治理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经济理念共振共鸣,在人本取向、价值取向与实践取向层面具有一定的耦合性.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够有组织地创新人力资本,促进善治共同体创造精神资本,夯实社会资本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通向共同富裕的内在经济机理.然而,面对实践中优绩主义裹挟、校社低度融合、崇尚单向度治理等现实困境,教育治理现代化更应遵循逻辑机理,通过完善创富人才孵化机制、革新教育深度服务社会经济能力、打造多主体共治共富的治理社会契约,可持续开创迈向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教育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经济逻辑新质生产力优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