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王大成

月刊

1674-7232

life@scichina.org

010-64015399

100717

北京东黄城根北街16号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Journal Science in China(Series C)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学》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出版的自然科学专业性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任务是反映中国自然科学各学科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科学》以论文形式报道中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和有重要意义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作为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也受到高度重视。国际上最具有权威的检索刊物SCI,多年来一直收录《中国科学》的论文。1999年《中国科学》夺得国家期刊奖的第一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模式微生物生长特性调控的食品功能因子生物制造研究进展

    王斌吕雪芹李江华刘龙...
    21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功能因子作为功能性食品制造的基础素材,是食品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有效成分,在调节人体机能,改善睡眠和促进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合成生物学作为一种更安全、更健康和绿色可持续的食品获取方式,已经成为推动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食品合成生物技术主要通过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食品组分的合成途径,创建具有食品工业应用能力的智能化细胞工厂,大幅提升食品功能因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合成效率.目前,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谷氨酸棒杆菌和酿酒酵母等模式微生物作为合成载体,通过对其生长进行精细调控,食品功能因子的生物制造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从转运蛋白工程改造提高细胞生长速率、重编程细胞能量代谢和平衡细胞生长与产物合成方面总结了基于模式微生物生长特性调控合成食品功能因子的研究策略和进展,提出了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食品功能因子合成生物学模式微生物生长调控

    植物复杂基因组与泛基因组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英豪余嘉鑫唐海宝张兴坦...
    23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总和,是生物学研究的关键之一.自2000年拟南芥基因组被测序发表以来,已有超过800个植物基因组相继被破解,极大促进了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发展.即便如此,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高杂合、高重复度、高倍性等复杂基因组的组装和泛基因组的构建等.本文从植物基因组学的发展概况、基因组测序技术、组装算法等三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植物基因组的快速发展,其中,介绍了简单基因组装和复杂基因组装的相关策略,总结了"端粒到端粒"(telomere-to-telomere或称T2T)的组装和泛基因组构建方法以及其重要性.最后,对未来植物基因组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组解析技术和方法将会更加完善,为植物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支持.本文为植物T2T、复杂基因组组装和泛基因组的构建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植物基因组学测序技术组装算法植物复杂基因组植物泛基因组

    生长素研究现状及其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徐慧芳陈栩
    24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长素几乎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每一个过程,是最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基于模式植物的研究证实,生长素通过合成、代谢、极性运输和信号途径协同建立生长素的浓度梯度和局部浓度差异,决定了植物器官的发生、极性建立和对环境的适应.伴随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将生长素途径的理论成果应用于作物改良,通过优势基因的选择和聚合协调作物的理想株型/根型,是该领域聚焦的关键问题.本文总结了近五年模式植物中解析的生长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的株型和根型改良为目标,全面阐述和预测了生长素在大豆育种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生长素大豆株型根形态建成

    线粒体稳态失衡与心脏衰老及相关疾病

    王佳琬李裕静张浩陈思琪...
    260-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衰老的心脏会发生左室肥厚、舒张功能不全、瓣膜功能下降、心肌纤维化增加、电传导异常等病理变化.线粒体作为真核细胞中调控代谢的关键细胞器,是细胞内合成ATP的重要场所.由于心脏一刻不停地收缩需要大量ATP提供能量,线粒体稳态对于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至关重要,而线粒体稳态失衡则会导致心脏功能发生异常.本文主要阐述了衰老心脏中线粒体的异常变化,探讨了线粒体形态与数量变化、线粒体代谢异常、线粒体质量控制失衡、线粒体基因组和转录组改变等线粒体稳态失衡在常见衰老相关心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靶向线粒体干预衰老相关心脏疾病的现状与前景,为研究线粒体相关心脏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治疗衰老相关的心脏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线粒体稳态衰老心脏疾病

    基于基因组结构变异解析动物复杂性状的研究进展

    汪亚军王晓萍于黎
    283-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为了适应环境而演化出多种多样的表型性状.揭示物种复杂性状的分子机制对理解物种适应性演化至关重要.基因组结构变异是动物复杂性状重要分子机制之一,它反映了基因组不同位置和序列的可变性,包括大片段的平衡变异倒位、易位,以及非平衡变异插入、缺失和重复等多种多样变异类型.相对于单碱基变异和小片段插入缺失,基因组结构变异在基因组上影响的碱基范围更广,对动物复杂性状的影响更大.本文通过对基因组结构变异的类型和结构变异的检测鉴定技术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并从动物毛色性状、极端环境适应性状和驯养动物经济性状等方面综述基因组结构变异与复杂性状关联的研究进展,为从基因组结构变异的角度解析动物复杂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基因组结构变异复杂性状动物适应性进化

    MicroRNAs-微生物互作调控机体脂肪代谢研究进展

    胡竑贺芳邓志颖周锡红...
    300-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和microRNAs均参与机体脂肪酸吸收、转运和从头合成,以及脂肪动员和储存等代谢过程的调节.宿主分泌的microRNAs可通过调控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影响脂肪代谢.微生物一方面可影响宿主microRNAs分泌,另一方面其自身也可直接分泌microRNAs,并调节宿主的代谢功能.本文综述了microRNAs和微生物对机体脂肪代谢的影响和调控机制,重点探讨了microRNAs和微生物互作调控脂肪代谢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以期为精准靶向预防或治疗脂肪代谢紊乱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微生物microRNA脂肪代谢胞外囊泡

    全软体动物运动控制对仿生机器人设计的启发

    龚哲峰郑能干陆豪健
    308-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实现灵活准确的运动控制是仿生软体机器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难题,但对全软体动物而言,经过长期进化选择,其神经系统运动控制功能和骨骼肌肉系统的运动执行功能之间的优越配合,可以产生灵活多样、收放自如的运动,且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因此,对软体动物的运动控制机制进行深度仿生研究可以为提升软体机器人的性能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选择水母、水蛭、线虫、果蝇幼虫等无脊椎全软体动物作为分析对象,介绍其运动行为的神经肌肉基础,并结合相关神经力学模型介绍全软体动物运动神经控制机制的特性.通过对比不同的仿生机器人与全软体动物原型,提出了借鉴神经力学模型对仿生机器人设计进行改进的思路.最后,分析了现有全软体动物运动的神经力学模型的不足,提出了系统性研究全软体动物运动控制机制和神经力学建模的思路,并展望了软体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仿生的方式以及高性能软体机器人的潜在应用场景.

    全软体动物运动控制神经力学模型仿生软体机器人

    空间脑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肖毅陈晓萍许潇丹李澄宇...
    325-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大脑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大脑结构与功能之谜是人类认识自身的终极疆域,对于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载人航天是现代科技革命的重要领域之一,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已利用空间资源开展脑科学研究.我国空间站的建设,将提供空间脑科学研究的系统创新平台,极大地推进中国空间脑科学计划进程.本文综述了在空间环境或模拟空间环境下,脑发育及生物学机制、认知规律与机制、生物节律和睡眠对脑功能的影响、群脑协同等方面的空间脑科学研究进展,并简述和展望了我国空间脑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空间环境脑科学失重脑发育认知群脑协同

    超小粒径的纳米Ag协同Cu基铁氧体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机制研究

    郭少波吴迎花陈惠惠徐海涛...
    338-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小粒径的纳米银(Ag)可通过细菌细胞壁,进入细菌内环境后对细菌造成不可逆损伤,因而具备较强的抑菌活性.但是超小粒径的纳米Ag易团聚,且单独使用时毒性较强,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应用.本研究利用生物相容性较高的Fe和Cu化合物制备了Fe3O4/Cu/CuO载体(F),将介孔(mesoporous,m)ZrO2包覆在F上合成纳米Fe3O4/Cu/CuO@mZrO2(FZ),然后将~3 nm的Ag负载在其表面,制备出核壳型纳米Fe3O4/Cu/CuO@mZrO2@Ag(FZA)复合材料.FZA不仅可解决纳米Ag团聚的问题,而且通过Fenton反应缓释的ROS(·OH)和Cu2+可协同纳米Ag具备较强的抑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FZA在40 min,150 µ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T-S.aureus)的抑菌率为99.99%,可有效破坏细菌细胞壁,导致核酸和细胞质泄露而诱导细菌凋亡.另外,FZA对体细胞的毒性相比单质Ag降低了 1/2,因此可被应用于敷料研究.

    抑菌Ag复合材料抑菌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睡美人2000——基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种引领性原创成果文献评价指标

    高东平车美龄魏晓瑶杨渊...
    349-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挖掘"引领性原创成果"特征,本文基于对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学者代表性文献的分析,给出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引领性原创"文献识别指标睡美人2000,并将其推广为一种以"时间.实践"双维度反映文献超前性、广泛关注性的评价范式"睡美人T-N".

    睡美人睡美人2000生物医学文献成果文献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