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季刊

2095-1760

rdjyxk@ruc.edu.cn

010-82509699

100872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Journal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Education Journal
查看更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期刊。它主要发表教育领域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季刊;它囊括了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重要政策和实践问题的学术论文,调查实验报告,政策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以及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它注重学术性、理论性和政策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政策问题的各界人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以论文的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实行稿件三审制和匿名审稿制,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并支付稿酬。 主要栏目有:专题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教育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季刊,16开本,180页,四封彩色印刷,逢季月22日出刊。国内统一刊号: CN11-5978/G4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2095-1760每期定价:15.00元; 全年定价:60.0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变革

    瞿振元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近现代世界教育、人才、科技三大中心转移的历程看,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机统一和相互支撑的,但作为后发型国家,具体的实施路径有别于先行现代化的国家.要实现国家整体性、长期性的超越,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的全面价值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明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内涵;进一步处理好与科研的关系,加快使一批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密切与产业的联系,加深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教育科技人才高等教育变革

    "双一流"建设高校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吗?——基于陕西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分析

    陆根书温双
    1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一流"建设高校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能力发展吗?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本研究基于"陕西省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中介效应估计的方法研究了高校层次或类型对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的核心能力、研究能力、自我认知与全球化能力的发展显著优于非"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其中,不同层次或类型高校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发展差异最大.学生投入在高校层次或类型对大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了积极的中介作用.

    "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投入倾向得分匹配

    高校发展性教师评价的逻辑困境与价值回归

    周玲王欣怡张慧婷
    3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教师评价是学术与人事管理的核心要件,是深化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其出发点既要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要促进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论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高校教师因评价的绩效逻辑、量化逻辑和结果逻辑导向带来的学术信念动摇,行为方式异化,以及学术生态破坏等问题,基于高校教师评价现状及其影响机制模型,提出发展性教师评价应该回归大学使命、回归大学教育精神、回归教师评价本真意义.

    高校教师评价逻辑困境价值回归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课程权利范畴、边界与禁区

    彭虹斌李阳琇曹慧萍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高校教师的课程权利既有实体法的法源基础,也有各个高校制定的相关的章程及管理制度的软法依据.其课程权利范畴包括:教材选用权、教法选择权、教学材料选择权以及课程评价权.但是高校教师的课程权利存在若干边界和禁区.在边界方面,不得跨越言论自由的边界、不得跨越公共利益、教学方法符合学校要求等;在禁区方面,高校教师的课程权利不能违背政治方向、不得选择不雅内容、不得拒绝学校的合理要求或规定、不得讨论与课程无关的内容、不得挖苦讽刺甚至骚扰学生、不得宣传或实施宗教活动.

    课程权利学术自由公共利益

    科研压力源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刘春蕾高晓清
    6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学术内卷",博士生的科研压力逐渐增大,学术激情是其在科研压力下保持对科研工作孜孜不怠的追求与恒久坚持的内在动力.本文基于538份在校博士生的调查问卷数据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不同性质的科研压力源对博士生学术激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挑战性科研压力源正向预测博士生学术激情,阻碍性科研压力源则负向预测博士生学术激情;科研角色认同在挑战性-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学术激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包容型导师风格负向调节科研角色认同在阻碍性科研压力源与学术激情之间的中介作用.基于此,制定个性化的激励机制与支持机制、健全有组织的科研训练体系、营造宽松自主的科研氛围是帮助博士生缓解科研压力、增强学术激情的重要途径.

    挑战性科研压力源阻碍性科研压力源学术激情科研角色认同包容型导师风格

    高校教师情绪智力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情绪劳动策略的中介作用

    杨世玉刘丽艳
    8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倦怠问题与教师的情绪紧密相关深刻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本研究对538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究情绪智力对于职业倦怠的影响以及情绪劳动策略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①高校教师情绪智力负向预测职业倦怠;②情绪智力与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的情绪劳动策略呈正相关;③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表层行为与职业倦怠显著正相关.④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在情绪智力和职业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作用效用达29.5%.以上研究结果既丰富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理论模型,又为干预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提供参考.

    情绪智力职业倦怠情绪劳动策略高校教师

    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高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探究

    薛欣欣苏新留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学习是个体终身学习、适应社会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使命.学习评价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是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在对培养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高职学生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立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从"评什么-谁来评-如何评-怎么用"四个方面构建多维度多元化全过程重反馈的高职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以期助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拓展评价内容,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增加评价主体,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强化结果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高职院校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评价体系

    新内生发展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逻辑与策略

    赵志强禹雪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整体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切入点,发现当前的乡村仍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群体有效参与不够、文化认同感偏低等困境.而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激发群体有效参与,为乡村人才振兴增添内源动力;提升乡村文化认同,为乡村人才振兴筑牢精神家园.在具体推进策略上,职业教育应以供需匹配为基础,优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涉农专业集群;以有效参与为关键,深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以唤起认同为纽带,强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文价值引领.这样既能解决乡村的内生发展困境,也能为职业教育拓宽大有可为的天地.

    职业教育乡村人才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产教融合

    民国时期中外交换研究生的历史探析——以中国与美国、德国、印度、法国的研究生互换为中心

    郑刚胡飞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国时期,随着对外教育交流的推进及研究生教育的兴起,中国相继启动与美国、德国、印度、法国等国的研究生交换项目,双方互派研究生,开辟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中外研究生互换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参与规模扩大化,参与主体多元化,以及政策机制规范化.民国时期中外研究生交换,探索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推进了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中外交换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民国时期

    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传承与转化

    汤文益程晋宽
    136-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品质的诗性教育需要高品质的诗性领导.西方学者从诗学与领导学交叉融合的角度,正式提出并阐发了"诗性领导"理论.在中国文化传统和教育治理实践中,虽然还没有确切的"诗性领导"概念及其表述,但与这一概念相关的艺术的、审美的、诗意的治理主张和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诗性领导资源.这些资源至少为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供了三个层面的滋养:"道德仁艺"的诗性领导人格、"兴观群怨"的诗性领导功能以及"成风化人"的诗性领导境界.随着社会生产力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持续增长,教育正从"功利教育"转向"美好教育",教育治理也迫切需要进入法治、善治、美治相得益彰的境界.这对中国教育的诗性领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领导理论诗性领导诗教传统美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