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乳品工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乳品工业
中国乳品工业

刘鹏

月刊

1001-2230

rpgy@chinajournal.net.cn

0451-86662740、86661195

150028

哈尔滨市松北区科技创新城创新一路2727号

中国乳品工业/Journal China Dairy Indu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性科技期刊,报道国内外乳品工业科技成果,介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开展学术技术交流。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专题综述、译文综述等。读者对象为乳品工业的有关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分娩及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马洁葛武鹏赵丽丽郗梦露...
    4-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母乳(初乳、成熟乳)和婴儿粪便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含量,探究母乳与婴儿粪便sIgA的关系;分析喂养方式(纯母乳、混合、婴配羊奶粉、婴配牛奶粉)、分娩方式(顺产、剖宫产)和月龄(0~6月龄、6~12月龄、12~36月龄)对婴幼儿免疫健康的影响,为婴配奶粉优化提供基础数据.试验结果表明:(1)初乳、成熟乳中的s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应婴儿粪便中的sIgA(P<0.05);不同时间段,母乳和粪便中的sIgA含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初乳中的sIgA含量显著高于成熟乳中的sIgA含量(P<0.05).(2)在相同喂养方式、相同月龄的婴幼儿中,顺产婴儿粪便中sIgA含量显著高于剖宫产婴幼儿(P<0.05).(3)相同分娩方式、相同月龄条件下,纯母乳喂养组sIgA含量最高,混合喂养组次之,婴配羊奶粉喂养组sIgA水平显著高于婴配牛奶粉喂养组(P<0.05).(4)0-36月龄内,随月龄的增加,所有喂养方式下婴幼儿sIgA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因此,为保证婴幼儿的肠道健康,婴儿在出生时应尽可能选择顺产,产后保持母乳喂养.

    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母乳粪便

    贵州半细毛羊初产母羊泌乳早期羊乳成分分析

    陈浩林徐景峨张林鑫朱冠群...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贵州半细毛羊泌乳早期乳成分变化.选取90只初产母羊为研究对象,测定泌乳第1天到第35天鲜乳中营养物质和氨基酸变化.氨基酸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5009.124-2016)测定.结果表明:在泌乳期的最初2天,羊乳中乳脂率、乳蛋白、干物质、非脂固形物及乳糖的质量分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从第3天起,乳脂率与其他乳中常规营养差异显著(P<0.05).随着泌乳时间延长,乳蛋白、干物质、非脂固形物均呈现出先上升降后下降的趋势;乳脂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羊乳中的17种氨基酸均呈现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质量分数下降的趋势,且多数氨基酸在不同泌乳期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将对绵羊羔羊断奶策略和羔羊开口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绵羊泌乳期氨基酸

    婴儿配方乳粉干法生产工艺混合均匀性研究

    姜艳喜李归浦张建友华家才...
    13-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研究了婴儿配方乳粉干法生产工艺所用主要原辅料的物理特性,分析了5批次商业化生产线制备的婴儿配方乳粉的混合均匀性.结果表明,婴儿配方乳粉混合均匀性与原辅料粉体的压缩度、休止角、粒度分布等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低压缩度与低休止角有利于粉体混合均匀,而微粉颗粒与粗粉颗粒均不利于粉体混合均匀.

    婴儿配方乳粉干法工艺粉体物性混合均匀性

    中老年配方乳粉功能油脂微胶囊特性研究

    黄熙莺储小军熊旺尉鑫欣...
    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乳清蛋白和麦芽糊精作为复合壁材,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功能性油脂微胶囊,来提高油脂稳定性和遮蔽其不良气味.采用粒度分布、包埋率、微观结构与形貌等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微胶囊包埋率达到(95.15±0.31)%,呈表面光滑的完整球体状,内部油脂结构未发生改变,在100℃以下热稳定性良好.

    多不饱和脂肪酸微胶囊喷雾干燥包埋率

    乳清分离蛋白与燕麦β-葡聚糖作为增稠剂在酸奶中的应用

    郑健房天琪沈雪张铁华...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乳清分离蛋白(WPI)与燕麦β-葡聚糖(β-G)以不同比例混合,热处理后添加到酸奶中,研究乳清分离蛋白/燕麦β-葡聚糖热复合物对酸奶理化、质构及感官特性的影响.分别与单独添加WPI、聚合乳清蛋白(PWP)及β-葡聚糖的酸奶样品比较,考察了酸奶的pH值、总可溶性固形物、蛋白和脂肪质量分数、质构、黏度、持水力和感官特性等指标.结果表明,WPI/β-G比例为30:1,pH值为7.0,85℃条件下加热30 min时得到的复合物,以质量分数为2%的添加量制备酸奶,其黏度、硬度、持水力较高,感官评价较好.综合研究发现,WPI/β-G复合物可有效改善酸奶的凝胶特性及相关的理化指标,增加了酸奶的口感、风味及组织状态,提高了酸奶的品质.

    乳清分离蛋白β-葡聚糖增稠剂酸奶

    沙棘多糖对发酵乳凝胶特性的影响及沙棘多糖酸奶工艺优化

    周勇李伟彭禛菲胡旭东...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不同浓度的沙棘多糖添加到成品酸奶和发酵乳中,研究沙棘多糖对成品酸奶和发酵乳的黏度、pH值、酸度、持水力、色泽、质构、拉丝性等凝胶特性的影响.以酸奶感官评分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对沙棘多糖酸奶的工艺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沙棘多糖对成品酸奶的pH值和酸度有一定影响,对成品酸奶的黏度、持水力、拉丝性不能产生显著影响,添加沙棘多糖可以提高发酵乳的黏度、酸度、持水力、拉丝性以及改善发酵乳的色泽和质构特性,当沙棘多糖添加量为0.15%时,其硬度、黏性、胶着性、内聚性达到最大.沙棘多糖酸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7 h,发酵温度42℃,菌种接种量0.1%,沙棘多糖添加量0.15%,此条件下的感官评为97.6分.添加沙棘多糖可有效改善发酵乳的凝胶特性及相关理化指标,增强发酵乳的风味和组织状态,提高发酵乳的品质.

    沙棘多糖发酵乳拉丝性凝胶特性工艺优化

    复合酶酶解乳清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优化及应用

    沈荷玉蒋莹唐婉婷姜荣杰...
    32-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鲜牛乳为原料,预热杀菌,采用复合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一步酶解乳清蛋白制备抗氧化肽,为乳清的转化利用及提高其附加值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以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最佳酶解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温度55.22℃,pH值为6.46,酶量比(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31:10.在此条件下乳清抗氧化肽的实际羟基自由基清除率为67.70%,与预测值68.08%偏差较小,说明该模型可靠.将制得乳清在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的条件下水解得乳清酶解液与枸杞子、桑葚、蜂蜜、柠檬酸等一起调配得到桑葚枸杞乳清多肽复合饮料.

    乳清抗氧化肽复合酶饮料

    光谱技术检测乳制品品质的研究进展

    伍琳琳蒋萍萍杨洋贝君...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制品安全是全球性难题,传统检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生产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的需要.本文介绍了振动光谱(近红外、拉曼)及荧光光谱对乳制品常规成分、非法添加物与污染物独特的检测优势与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乳制品振动光谱荧光光谱

    BP神经网络在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白宝光朱洪磊范清秀
    42-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的精准性为研究目的,从乳制品生产加工环节遴选了影响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作为预警指标,并构建了预警指标体系.尝试将BP网络算法引入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中,构建了基于BP神经网络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并利用2002-2017年的相关指标数据样本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BP网络的预测精度达到99.77%,泛化能力R2为0.9409,说明将该模型用于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BP神经网络

    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陈法杰王敏任利萍崔登峰...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中国乳制品销售量逐年上升,但乳制品消费量仍处于未饱和状态,乳制品市场空间巨大,尤其是农村市场.四川是中国重要的消费大省,农村人口比例大、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低,乳制品市场潜力巨大.本文在调研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乳制品安全事件是影响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的主导因素,消费观念、乳制品营养价值、购买乳制品方便程度、乳制品品牌对成都市农村居民乳制品消费行为也具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培育乳品消费观念;提高企业品牌声誉,不断强化品牌价值;建立全产业链可追溯体系,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加强乳制品产品线的延伸,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完善乳制品营销渠道体系建设,提升消费者购买便利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乳制品企业在四川农村市场的开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乳制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成都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