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影响

    尤金彪董金敏张斌梁娣...
    1310-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证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脾虚湿困证高脂血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疗程均为4周。通过血液检测和粪便检测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脂指标水平、中医证候积分及肠道菌群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试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高脂血症脾虚湿困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降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肠道菌群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在肠道菌群结构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较大。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丰度显著降低,疣微菌门、变形菌门丰度显著升高;同时埃希-志贺菌属、克雷伯菌属、肠球菌属、阿克曼菌属丰度显著升高。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道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摩根菌属、变形杆菌属的sqrtIVt值显著高于其他组,可以作为该组的潜在指示物种。结论 参苓白术散可有效改善脾虚湿困证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指标水平和中医证候表现,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相关。

    参苓白术散肠道菌群脾虚湿困证高脂血症临床疗效

    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与足月胎膜早破产妇阴道感染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

    黄韵包向敏吴可欣黄正...
    1318-1322,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与足月胎膜早破产妇阴道感染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足月胎膜早破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足月胎膜早破合并GBS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106例足月胎膜早破未合并GBS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阴道感染情况和阴道分泌物IL-6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不良妊娠结局。结果 观察组患者阴道分泌物IL-6水平高于对照组(t=5。228,P<0。001)。观察组患者滴虫性阴道炎及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分别为13。64%(3/22)、18。18%(4/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94%(1/106)和3。77%(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6、4。230,均P<0。05)。两组女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肺炎、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x2=15。618,P<0。001)。GBS、IL-6阳性产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及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GBS、IL-6阴性产妇(x2=12。079、17。336、11。058,均P<0。05)。结论 胎膜早破合并GBS感染会导致阴道感染风险和IL-6水平升高,IL-6有望成为预测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临床指标。

    胎膜早破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阴道炎症白细胞介素-6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邢莉丽刘颖崔万清
    1323-1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在本院收治并分娩的伴剧吐的GDM妊娠妇女107例,均行C13快速尿素酶试验,记录H。pylori感染情况,并将其分为感染组(n=49)和未感染组(n=58)。比较两组对象糖代谢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空腹血糖(FBG)]、脂代谢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差异,并记录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107例GDM中H。pylori感染率为45。79%(49/107)。感染组TC、TG、LDL-C、FBG、FINS、HOMA-IR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t=4。939、11。743、7。009、7。883、7。693、9。506,均P<0。05),HDL-C水平低于未感染组(t=12。597,P<0。05)。感染组PT、APTT、TT水平均低于未感染组(t=9。414、8。657、6。182,均P<0。05),FIB水平高于未感染组(t=9。255,P<0。05)。感染组早产、胎儿窘迫、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发生率均较未感染组更高(x2=3。994、4。409、4。808、8。314,均P<0。05),但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3,P>0。05)。结论 GDM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高,发生H pylori感染会导致糖脂代谢紊乱与凝血功能异常,并加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妊娠期糖尿病糖脂代谢凝血功能妊娠结局

    第二次中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

    中国中西医整合幽门螺杆菌共识专家组胡伏莲
    1328-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幽门螺杆菌防控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本共识是对2018年发布的《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进行的修订。幽门螺杆菌领域的中医、西医专家依据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诊疗经验,达成了第二次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病-证"共识。本共识延续了整合医学理念,纳入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充分分析了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面临的现状与挑战,针对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案,其遵从个体化治疗策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色。本共识旨在规范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诊治决策,指导临床实践。

    幽门螺杆菌整合医学"病-证"结合专家共识

    肠型的起源、争议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魏茹楠毕云娇沈思佳高海女...
    1336-1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基于细菌DNA分析的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肠道菌群在时间和空间上个体差异很大,这对肠道菌群在医学应用上的进展造成了障碍。肠型概念的提出实现了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降维分析的第一步,为临床的应用研究带来便利。然而,随着对肠型研究的增多,出现了对肠型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合理的质疑。本文通过总结肠型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解释上述问题,希望不仅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肠道稳态,也能为建立最具代表性和说明力的肠型分类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潜在的研究思路。

    肠型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肠道稳态

    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相关性研究进展

    白兆琴周宁汪雨露冯文娟...
    1340-1343,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肠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理生理机制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环境和遗传有关。炎症性肠病易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会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增加患者的住院率和经济负担。肠道菌群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屏障,在数量和种类上保持着一定的动态平衡。而缺铁性贫血会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可能会促进炎症性肠病的进展。同时,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时,因患者肠道炎症的存在和肠道菌群的改变,使补铁疗效欠佳。本文就目前肠道菌群与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肠道菌群炎症性肠病缺铁性贫血

    基于"肠菌-免疫-关节"轴探讨肠道微生物对痛风性关节炎疼痛机制的影响

    陈培舒杨李洪辉罗志强...
    1344-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痛风性关节炎(gout arthritis,GA)是一种常见的晶体性关节炎。疼痛是GA发病时最突出的症状,如何缓解GA发作期的炎症疼痛是当前治疗的核心。随着"肠-关节"轴的相互关系不断被证实,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GA免疫炎症反应来干预GA疼痛机制。因此,本文就"肠菌-免疫-关节"轴在GA炎症疼痛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通过已发表的相关文献,梳理总结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巨噬细胞介导的GA炎症疼痛机制的影响以及潜在的机制,以期为未来以肠道微生物为靶点的抗GA镇痛新药的研发,提供文献支持及参考。

    痛风性关节炎肠道微生物巨噬细胞炎症疼痛

    婴幼儿口咽部微生态研究进展

    王丽敏王瑞晔杨慕涵王婧...
    1350-1353,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婴幼儿时期是免疫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婴幼儿时期也是口咽部微生物定植和演替的关键时期,受分娩方式和喂养选择的强烈影响,最终形成微生态平衡。口咽部微生物之间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口咽部免疫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婴幼儿口咽部微生态的研究表明,在定植的"窗口期",主要微生物群的差异与长大后的呼吸道疾病有关。本文将分别从婴幼儿母乳喂养与免疫发育、口咽部微生物群定植与演替以及口咽部微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综述。

    口咽部微生态微生物群婴幼儿

    粪菌移植治疗消化道内外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笑彤杜晓安王文君孟欣然...
    1354-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将健康个体粪便中的菌群分离并移植到患者肠道内的特殊治疗方式,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和炎症性肠病等以菌群失调为特征的消化道内疾病。此外,FMT也被用于改善一系列消化道外疾病,如抑郁症、代谢综合征和COVID-19感染等。通过临床实践,人们认识到FMT在治疗菌群相关疾病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对FMT后微生物定植的规律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这已成为限制FMT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本文对FMT治疗消化道内外疾病的临床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详细阐述,以期为FMT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粪菌移植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代谢综合征抑郁症

    肠道菌群在脓毒症中的关键作用

    邓一航王翔
    1360-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肠道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肠道菌群是宿主体内生理稳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节宿主的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和疾病易感性来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然而,脓毒症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变化,出现菌群失调,表现为益生菌的减少和条件致病菌的增殖,并可能导致不良预后。因此,维持或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能是治疗脓毒症的潜在手段。本文通过回顾相关研究,着重关注肠道菌群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及其与脓毒症的相互作用,进而阐述微生物疗法在治疗脓毒症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肠道菌群脓毒症菌群失调免疫微生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