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歧杆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肠道菌群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正茂刘志远
    448-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双歧杆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肠道菌群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166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体质量指数(BMI)。对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18%vs 85。54%),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2%vs 4。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二氨氧化酶和D-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CD3+细胞和CD4+细胞水平高于治疗前,CD8+细胞水平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改善情况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改善情况及免疫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双歧杆菌可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肠道菌群和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双歧杆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肠道菌群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免疫功能

    脊柱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

    胡文静曹魏莉
    453-456,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脊柱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行脊柱手术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有无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53例)与未感染组(n=97例)。检测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紊乱情况与菌群数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通过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相对丰度;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肠道菌群、肠屏障功能指标与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患者肠道菌群正常22例,未感染组肠道菌群正常76例,感染组肠道菌群紊乱率高于未感染组(58。49%vs 21。65%,P<0。05)。感染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均低于未感染组,而肠球菌、消化链球菌数量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感染组患者血清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均P<0。05)。150例脊柱手术患者肠道菌群标本中总共发现菌属342个,其中感染组患者肠道消化链球菌、肠球菌相对丰度均高于未感染组,而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相对丰度均低于未感染组(均P<0。05)。Person分析显示,乳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数量与术后肺部感染呈负相关,而肠球菌数量、消化链球菌数量、二胺氧化酶、D-乳酸水平与肺部感染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脊柱术后肺部感染患者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下降,二者与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

    脊柱手术肺部感染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相关性

    低体质量新生儿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和肠道菌群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李延峰张杨帆孙雪韩彦洁...
    457-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低体质量新生儿血浆氨基酸代谢谱和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为该类患儿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收治的150例低体质量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117例)与结局不良组(33例),比较两组患儿血浆氨基酸水平和肠道菌群数量。结果 结局不良组患儿死亡3例、败血症5例、贫血5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例、视网膜病变6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高胆红素血症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结局不良组患儿出生体质量[(1 368。56±150。73)g]低于结局良好组[(1 563。78±184。9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1,P<0。05)。结局不良组患儿血浆精氨酸、瓜氨酸、半胱氨酸、苏氨酸水平均高于结局良好组(均P<0。05),而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水平均低于结局良好组(均P<0。05)。结局不良组新生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结局良好组(均P<0。05)。结论 低体质量新生儿血浆氨基酸代谢水平和肠道菌群与临床不良结局有一定的关系。

    低体质量新生儿氨基酸代谢肠道菌群临床结局

    脓毒症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与抗生素不良事件的相关性

    胡悠悠潘欣
    462-46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脓毒症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与新生儿抗生素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NICU治疗的102例脓毒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抗生素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不良事件组和非不良事件组,收集患儿基础资料,采用16SrDNA测序检测患儿肠道菌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新生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患儿抗生素不良事件的关系。结果 截至出生后28 d,29例患儿(28。4%)发生抗生素不良事件,纳入不良事件组,73例(71。6%)未发生抗生素不良事件,纳入非不良事件组。两组出生体重、抗生素暴露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的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较非不良事件组降低(P<0。05),Simpson指数升高(P<0。05)。PCA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不良事件组肠道菌群以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为主要优势菌群,非不良事件组以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埃希菌-志贺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和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为主要优势菌群。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生素暴露时间(OR=2。975,P=0。045)为影响脓毒症新生儿抗生素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Chaol指数(OR=0。955,P=0。038)和Shannon指数(OR=0。020,P=0。007)为影响脓毒症新生儿抗生素不良事件的保护因素。结论 脓毒症新生儿抗生素暴露时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抗生素不良事件有相关性。

    脓毒症肠道菌群抗生素不良事件新生儿

    妊娠期糖尿病糖脂代谢变化与新生儿胎便菌群及其免疫功能的关系研究

    谢建华
    467-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糖脂代谢变化与新生儿胎便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产检及分娩的84例GDM患者作为GDM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产检及分娩的84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糖脂代谢指标,新生儿胎便菌群的丰富度、均匀度和菌群分布,免疫功能指标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GDM糖脂代谢指标与新生儿胎便菌群及免疫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GDM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01);厚壁菌门相对丰度、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 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降低(P<0。001),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01);GDM组新生儿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和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构成比,CD4+/CD8+比值降低,CD8+T淋巴细胞构成比均升高(P<0。001)。GDM组糖脂代谢指标与新生儿胎便菌群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均具有相关性(P<0。05);新生儿胎便菌群指标与免疫功能指标均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 GDM患者糖脂代谢紊乱,并影响了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且新生儿肠道菌群可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妊娠期糖尿病糖脂代谢新生儿胎便菌群免疫功能

    阴道内加德纳菌和乳杆菌生物膜的相互影响与意义

    唐艺嘉符淳
    473-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乳杆菌通常是健康女性阴道内的优势菌,在阴道内形成生物膜,通过代谢和炎症等机制来维持阴道内的平衡,保持阴道内的酸性环境,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和定植。当阴道内微生物群平衡被常见病原体如加德纳菌破坏时,将引发细菌性阴道病。加德纳菌在阴道内形成生物膜后,会增加其耐药性和复发概率,形成难治性细菌性阴道病。本文综述了乳杆菌和加德纳菌生物膜的形成对阴道微环境的影响,探讨两者生物膜的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病原体生物膜对HPV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病原体生物膜引起的感染提供新的策略。

    生物膜细菌性阴道病加德纳菌乳杆菌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葡萄糖耐量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兰晋杰张海生
    478-482,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微生态系统由人体内分布的共生菌群及其生存环境组成,是人体内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种微生态系统。微生物为葡萄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患者提供了多种生化反应线索,并参与多种生理进程。肠道微生态系统通过改变短链脂肪酸的生成、脂多糖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胆汁酸信号的传导等多种途径干预血糖调节机制和胰岛素敏感性。随着肠道微生态治疗策略的不断推出,以运动、微生态制剂、膳食纤维、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和中药为代表的多种疗法在临床中得以应用和推广。本文综述了相关的研究进展成果。可以预见的是,肠道微生态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有望成为控制IGT发生发展和延缓2型糖尿病进行性加重的又一关键点。

    肠道微生态肠道菌群葡萄糖耐量异常

    肠道菌群调节肿瘤化疗的疗效及毒性的研究进展

    陈延绅刘花封卫毅
    483-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调节宿主对化疗药物的反应主要表现在促进药物疗效和减轻毒性反应,即可以通过靶向肠道菌群的方式提高化疗效果和降低化疗毒性。因此,肠道菌群对于临床个体化肿瘤治疗策略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大量的临床、动物和体外研究的结果,发现肠道菌群不但与化疗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还与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密切相关。本文概述了药物微生物学在肿瘤化疗与免疫治疗中的意义,并总结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改善微生物群来提高疗效和减少毒性反应的措施,以期为制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肠道菌群肿瘤化疗疗效毒性

    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子豪王宇杨鑫张瑜晗...
    487-492,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消化道内并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群落,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对胃肠道、免疫和内分泌系统有直接影响的"大器官",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益生菌已被证明可通过胃肠道对维持骨骼健康有积极影响。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此观点的各项研究,对肠道菌群调节骨质疏松症的分子机制以及利用肠道菌群改善骨健康的临床实践作一综述。目前公认的主要机制包括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和基因调节(miRNAs)。同时发现将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一种方式有望成为今后科研和临床研究的新思路。

    肠道菌群骨质疏松症内分泌免疫调节miRNA益生菌

    肠道菌群基于肠-骨髓轴对多发性骨髓瘤影响的研究进展

    蒋艳张鸿雁冀林华
    493-496,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血液系统常见的第二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细胞遗传学改变、骨髓瘤细胞与骨髓微环境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MM发生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肠-骨髓轴调节肿瘤微环境,影响MM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因此,肠道菌群可能是临床治疗MM的潜在新靶点。本文综述了基于肠-骨髓轴的MM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肠道菌群与MM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进而寻找潜在的药物靶点,为改善MM的临床预后,尤其为复发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多发性骨髓瘤肠道菌群骨髓微环境肿瘤微环境肠-骨髓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