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逻辑架构与行动路向

    赵志章吴南中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型社会建构是社会焕发生命力的关键,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学习型社会建构需要把握数字化转型契机,通过数字化重构学习型社会建构的底层逻辑和实施路径.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蕴含了学习型社会本体的数字化重塑、社会空间的数字化开放和社会时间的数字化重构等实践逻辑,其行动结构是系统、组织、资源支配下的运行整体,包含了政府、教育体系、技术体系和社会组织等主体性要素,数字化嵌入的自然、社会、生物和心理等环境性要素,教育供给制度相关的组织、权力和资源等制度性要素,以及超越当前社会形态建设的人才培养理念性要素.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重构技术维系的"个体—社会"互动关系为依托的关系本体,强化"个体—组织"契约为依托的实质载体,推进"个体—个体"行动网络的组织系统建构.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路径指向全社会参与的行动者网络体系建构,可以通过学校体系嵌入数字化发展的"文化基因",通过数字化平台夯实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通过适配个体学习进程形成契合学习者学习逻辑的学习进路,以及通过个体与社会的多重互动关系生成整体网络.

    学习型社会教育数字化数字化生成逻辑架构行动路向

    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动力结构、实践尺度与支持条件

    彭飞霞肖永莲王旭亮
    13-20,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是指在学习型社会建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和要素深度嵌入,成为塑造社会学习生态的基本方式.依托数字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构蕴含了以数字化支撑学习终身化、依托数字化开展制度设计、塑造数字化学习文化和全方位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等隐喻.学习型社会数字化生成的动力源包括行动主体的自发发展力、社会组织的自为型动力、技术变革的直接驱动力和制度驱动的外部推动力,需要以开放生态激活行动主体动力、以组织发展激发组织自为动力、以技术浸润培育直接作用力、以战略决策激活外部制度推动力.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遵循特定的实践尺度,表现为开放与统整建设思想的实践理念、指向缺位和发展现实问题的实践起点、拓展与互嵌体系重构的实践旨向、行动与结构秩序重置的实践过程.学习型社会的数字化生成需要通过制度、资源、认知和环境支持来整体建构与完善.

    学习型社会数字化生成动力结构实践尺度支持条件

    社区教育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审视与提升策略——基于S市社区教育教师的实证研究

    周翠萍陶孟祝曹燕杨尹茵子...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活质量,更关系到社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质量与速度.然而,少有研究关注社区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基于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指标框架,通过自编调查问卷调查了 S市2 000余名教师的数字素养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社区教育教师数字素养处于良好等级及以上,但社区教育教师的数字素养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同授课层级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不均衡,社区教育教师所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总体不足,数字化相关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等.

    社区教育实证研究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行动框架和实施路径

    陆模兴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治根基牢固、经济基础扎实、科教融汇有力、现代化进程有序,具有充分的现实基础,应聚焦"认知、基建和要素的深层创变""政策驱动、实践导向与经验互鉴的三重范式""政府—学校—家庭—行企—研究—社会"多主体协同、重塑智慧职业教育新生态等内涵指征,科学搭建"转什么—如何转—谁来转—转向哪"行动框架,并在培植健康"数字文化"基因、搭建分阶"核心要素"框架、加强无碍"设施环境"建设、持续提升"转型能力"水平和构建全域"数字生态圈"五个方面下足真功夫、实现新突破.

    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生态教育强国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审思与路径探究

    杨超吴立军
    40-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核心区域,其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响应全面开放新格局、服务区域一体化进程、助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及应对产业升级对高质量技能人才需求等多个层面.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体系完善、资源分配、国际化深度等方面的存在不足.在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地审思解析现有问题,从宏观政策引导、微观教育实践两个层面出发,提出探索适应大湾区特点与需求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路径与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的现实境遇、关键堵点及应对策略

    黄炳超俞健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技术人才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因素.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首批5个专业取得突破,但是当前互认专业少、范围窄、规模小,缺乏统一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关键堵点在于港澳与内地规则尚未统一、市场与政府关系尚须理顺、国内与国际制度尚未接轨.新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应对策略是以"国内标准"对标"国际标准",建立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宏观框架机制;以"自上而下"转向"上下结合",健全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中观衔接制度;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明确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微观实施细则,促进从"制度壁垒"转向"互联互通",为工程技术人才跨境执业和有组织科研提供便利,吸引集聚更多的国内国际工程技术领域人才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工程技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资格互认跨境执业新质生产力

    省级政府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扩散机理

    吕清康悦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政策扩散理论,采用文本分析法,从时间、空间、机制三个维度深入剖析省级政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扩散机制,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扩散曲线呈现S型分布,其扩散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政策扩散的起步阶段(2016-2019年)、政策扩散的发展阶段(2020-2021年)和政策扩散的成熟阶段(2022年至今);在空间维度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遵循空间扩散逻辑,形成了纵向的层级扩散、横向的区域扩散和平行部门的协同扩散;在机制维度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学习、模仿、竞争和强制等四种机制的共同驱动,有效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扩散.

    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政策扩散

    国际视野下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OECD教育调研报告的分析

    刘丽桑宁霞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教师资是支持各国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力量.基于OECD发布的系列教育调研报告,深度检视国际视野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供需结构不平衡;数字素养与技能不高;培养培训体系不健全.相关国家为建设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采取的实践举措有:加大职业发展支持力度,缓解职教教师队伍的供需矛盾;完善配套数字教育资源,提升职教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强化培养培训协同机制,健全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国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行动路向为: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强力保障职教师资队伍的供需平衡;兴基建、立标准、研评估,系统提升职教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强职前、优职后、促贯通,合力完善职教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全面推进我国高质量职教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比较研究OECD高质量发展师资队伍建设

    构建高效技能认证体系:加拿大模式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启示

    杨丽波陈欣星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世界各国对技能熟练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在这个背景下,加拿大通过支持政策、统一标准、伙伴合作以及国际合作等做法,有效地提升了技能人才的专业水平.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完善技能认证体系显得尤为迫切.我国应结合实际,优化技能认证政策和程序,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

    技能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职业教育

    美国如何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课程融通?——以卑尔根社区学院与伯克利学院课程衔接体系为例

    刘梅汪丹
    8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衔接是高等教育阶段职普衔接的基础.以美国卑尔根社区学院与伯克利学院的课程衔接体系为例,利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两所学院衔接课程的类型、目标和内容,探索出美国社区学院与本科院校不同类型课程衔接的具体内涵.结果发现:在通识课程方面,社区学院的课程学分、目标和内容均明显多于本科院校;在专业类大课方面,社区学院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略高于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方面,社区学院的课程学分和内容基本与本科院校相同.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美国职普融通课程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