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赵伟

旬刊

1004-9290

cvate1632@vip.188.com cvatezbs@163.com

010-58556724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慧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6层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ournal Chines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线上发行量最大的国家级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PST框架的高职课堂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

    刘锐
    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有之义。从高职院校课堂数字化转型的现实之需、现实之困出发,指出重构课堂生态是课堂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基于IPST框架,分析了高职课堂生态内在逻辑,即产业要素的导向性、空间要素的支撑性、技术要素的融合性和教学法要素的关键性;提出了三个课堂联动、三种方式联动的"生态主体"转型策略,制度重塑、场景重现、场所重构的"生态环境"转型策略,产教融合驱动、数字技术驱动、数据分析驱动的"生态关系"转型策略。

    高职院校数字化转型IPST框架课堂生态

    数据能帮助思政课讲好道理吗?——思政课数智化叙事的题域、限度与走向

    殷全玉
    11-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促进思政课程形式与内涵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内容、方法与评价上的数字化革新。思政课数智化叙事包含跨时空、交互式、交叉式的叙事,以此讲清历史发展、树立制度自信并挖掘道路价值,同时以跨媒介、多媒体的叙事延展党的故事、弘扬时代精神;需要以技术伦理丰富课程内容,以应用范围与学生体验保障课堂效果,以教学功能与评价目标考察课堂技术运用的效果。数智化叙事给思政课带来新的要求,需要坚定育人目标、探索中国特色的多元叙事方法与叙事体系,以此丰富数字资源,完善考核机制。

    思政课堂数字技术数智化叙事马克思主义

    中等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框架探究

    王辉谢长法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特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中等特殊职业教育是残疾学生实现生涯发展的主要教育阶段和途径。基于逻辑原点、逻辑结构和逻辑路向对中等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逻辑框架探析。以认知逻辑、技术逻辑和文化逻辑作为逻辑原点,反映学习者技能习得的认知逻辑,课程本体的技术逻辑以及课程蕴含的文化逻辑。在逻辑结构上设计宏观架构、中观模块和微观项目,用以反映培养目标的一般价值。通过解析逻辑路向在国家层面指导形成教材文本、实施标准和政策支持,地方层面协调组织实施所需资源、探索残疾学生就业模式,学校层面形成基于校本的课程组织实施模式。

    中等特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逻辑框架建构

    国家中职示范校专业课教师教学行为问题诊断与对策——基于课堂观察法的实证研究

    张志新孟歌徐小琴
    30-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职专业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文献的基础上,基于问题类型分析法、师生对话深度分析法、课堂有效性提问分析法、S-T分析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行为分析法5种课堂观察法,以2所国家中职示范校的48名专业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其课例进行编码和分析,并与北京1所国家中职示范校4位教师的8节课例分析结果做对比。结果显示,两校教师课堂教学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侧重理论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弱、教学组织和应用能力不强、小组合作学习质量不高、评价方式单一等共性问题。根据上述痛点问题,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等,提出国家落实职校教师准入制度,设立由政府、职校、企业或行业联合开办的"产业学院",为教师提供深度企业实践机会;学校加强新手教师岗前培训,建立教师顶岗实习考核机制;专业课教师强化职教前沿理论学习,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等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行为教学诊断课堂观察教师专业发展中职示范校

    国际"创新教学法"对我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启示——基于IPR系列报告的纵向研究

    孟子敏徐琳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教"改革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全球多国权威教育机构联合发布的IPR系列报告及其中提出的"创新教学法",集中体现了国际教学创新领域的前沿成果,对我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具有参考价值。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近百种"创新教学法"进行系统梳理,按照"所属层次""适用的目标群体"和"适用的学科领域"三个方面,分析创新教学法体系的适用性;按照"所关注的教育要素""技术基础"和"对教学环境的要求"三个维度,分析该方法体系的典型特征。进而,基于纵向研究的结果,国际"创新教学法"体系的演进发展凝练为理念提升、技术赋能、策略改进和评估革新四个逻辑层面,阐释该教学法体系对我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启示。

    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创新教学法IPR系列报告启示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应然状态、实然困境与使然进路

    欧阳波仪刘兴恕黄河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涉及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政府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呈现主体构成的多元性、价值愿景的统一性、运行机制的系统性、创新实践的协同性等应然状态,同时面临协作参与主体不一、协作达成愿景不强、协作创新实践不多、协作运行机制不活等实然困境,必须坚持明确身份关系、凝聚价值共识、加强模式创新、推动机制完善、促进成果共享等使然进路,以有效助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高质量建设。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协作共同体合作共享

    类型教育视域下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逻辑、问题分析与实践路径

    崔淑淇姚聪莉张磊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以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突破口,遵循一体化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体化设计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基本逻辑,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对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不清晰、课程体系衔接不到位、实践教学体系对接不紧密的问题,需要实践深入进行基于类型教育的人才需求调研、创新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类型教育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紧密对接类型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组建结构化"双师型"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

    类型教育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贯通教学标准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特征分析——以财经商贸大类为例

    包金龙王晓雪张雪萌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容是教材的灵魂。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教材设计理念、教材结构、教材设计、纸数融合四个维度,对财经商贸大类"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认可能力本位教材设计理念,与标准对接不足;"章—节"式目录结构仍占较大比重,教材内容主题分歧明显;标题式项目、理实叠加现象突出;数字资源以二维码融入微课视频为主,存在不一致、使用率不高问题。据此,提出提升高职专业教学标准适应性、内容描述详尽度和时效性,重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技术理论知识开发,以实践性问题为纽带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课程内容特性与学习者需求开发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等优化对策。

    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内容特征

    职业本科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影响因素、问题表征与行动路径

    徐芳李政
    71-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的本体特征、职业教育教材的类型特征,这三个因素影响职业本科教材的内容选择、组织逻辑及其呈现方式。目前职业本科教材开发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包括:高质量教材供应不足;教材开发缺乏方法论指导,教材的职业本科特色不足;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职业本科教材开发激励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本科教材开发深度不够。未来应明确职业本科专业课程建设方向;开展职业院校有组织教研,集中力量攻关量大面广和重点领域教材开发;同步推动职业本科教材形态创新,扩大教材配套资源数量。

    职业本科教育教材开发理论知识实践知识

    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需求变化、现状评述与实践路径

    韩剑颖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发现,职业教育通过"人才赋能""科技赋能""品牌赋能""文化赋能""孵化赋能"等多种方式助力乡村产业旺、人才聚、文化兴、生态优、组织强,破解乡村振兴道路上面临的现代农业人才不足、产业基础不牢、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特色民俗文化与乡村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等难题。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将自身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优势、与地方经济具有天然联系的优势和良好的就业升学优势等,转化为强有力的助力乡村走向振兴的效能,以一种重要参与力量的角色建设乡村学院、开设涉农专业、组建研发团队、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为乡村输送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人才,研发现代化小型农机具,创立乡村特色品牌,挖潜、激活乡村民俗文化,孵化创新创业载体、主体等形式全面提高乡村的发展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大提升,切实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创收、乡村繁荣。

    职业教育乡村振兴服务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