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翻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翻译
中国翻译

刘习良

双月刊

1000-873X

010-68326681 68327209 68995956

100037

北京阜外百万庄大街24号

中国翻译/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刊,译界高水平学术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异域之眼与链接世界:汉学家白之的中国文学英译研究

    李震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中国文学外译而言,汉学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作为《牡丹亭》首部英文全译本的译者、英语世界首部综合性中国文学作品选集的编译者,白之在西方有着辐射性影响。白之编译文学选集,系统展现了中国文学的全景和特写;翻译古典戏曲,再现了明清传奇的诗学效果与音乐式节奏;品评中国文学,在比较中发现了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白之的"异域之眼",顺利地实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接通。考察这样一位典型汉学家的英译活动,有利于寻绎当代西方接受和传播中国文学的独特路径,为中国文学对外传播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文化推介模式。

    白之中国文学英译文学选集比较视野

    跨越东西语境差异,再现中国戏曲之美:艾克敦译《中国名剧选》研究

    管兴忠
    8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艾克敦译38部京昆戏曲翻译手稿《中国名剧选》,考察译者在音韵、文字游戏、文化专有项、意象等方面的翻译困难与对策。其译文经多次修改,讲究语言可表演性和动作化、简洁化、口语化和性格化,重视语句的流畅性和逻辑连贯性,增加大量文化注释。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语境,多借用西方读者熟悉的情节和人物来进行类比介绍剧情,译文整体呈现出归化和异化的杂合样貌,形成文化上的马赛克。作为爱美家、诗人和作家,艾克敦善于把握中西文化之间的共性,对戏曲中的人物语言和诗歌韵律有着更好的把握,传递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多模态意境之美,展现出了高超的翻译能力。对于戏曲翻译提供了独特的观照视角,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中国名剧选》戏曲翻译艾克敦多模态京剧

    文学翻译中的形与神——既念探赜与现代阐释

    王若菡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形"与"神"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中探讨的重要话题,而目前学界对"形"与"神"的研究还存有诸多争议,主要在于"形"与"神"的界定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立足于"形"与"神"在历史上的认知,辨析并提炼"形"与"神"的本质特征,进而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自下而上地探索文学翻译中的"形神"概念,最终尝试提出传播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形神"概念及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中的"形神"研究提出补充性思考和探索性出路。

    形与神文学翻译概念界定中国传统译论

    中国品牌的译名规划问题

    张振达杨涛梁京涛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牌译名是商贸领域重要的语言实践,是品牌国际化的关键,译名的选择和应用体现市场不同主体的语言倾向、语言能力和语言管理水平,需要科学有效的规划。目前从语言规划的角度探讨中国品牌译名实践的研究并不多,通过调查分析1573年至2021年创立的1269个中国品牌的译名发现:中国品牌译名具有较为明显的"汉语拼音化"倾向,但不同主体给出的选择理据却存在争议。上述倾向和争议反映了中国品牌译名背后的规划问题,包括语言选择问题、形式功能问题、国际传播问题和规范标准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品牌译名规划对策:开展国际贸易领域语种规划;统一译名目的、形式与功能;推动品牌译名多层级国际传播;完善品牌译名规范标准。

    品牌译名翻译规划规范标准汉语拼音

    风险与超越:ChatGPT赋能翻译的伦理分析

    于浩郭赟赟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ChatGPT在翻译领域的应用,从伦理角度进行了全面探讨。首先,论文梳理了人工智能与自然语言处理相结合的背景,以及GPT模型的原理和特点。其次,详细分析了 ChatGPT在实时在线翻译、文档翻译、多语言翻译、语言辅助学习和本地化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文章重点关注了赋能翻译过程中的伦理挑战,如数据偏见与歧视、侵犯隐私权和知识产权,以及质量问题与责任归属。为应对这些伦理挑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提高数据多样性和代表性、强化隐私保护和知识产权保障,以及制定行业标准和道德准则。本文旨在强调关注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并为实际应用提供有效建议,以确保翻译服务的质量、公正性和可持续性,最终实现ChatGPT在翻译领域的潜力和价值。

    ChatGPT翻译伦理挑战数据偏见隐私保护人工智能

    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的整体化评说——《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述评

    李志强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汉学家如何书写中国故事,这一问题越来越被学界所关注,《归异平衡》聚焦该问题。该书与此前研究的最大不同,在于其以宏观视角观照汉学家群体对中国文学的英语书写,并以历时体系为框架对其进行整体化评说。这种整体化的评说特点,体现在历时性研究对象的体系化、统摄性主题理论的美学化和多向性研究方法的层级化。本书的这种整体化评说,不仅较为全面地廓现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译介图景和汉学家的贡献及不足,而且为本土译者如何在中国故事对外译介中发挥作用打开了新视野。

    《归异平衡》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翻译批评整体化

    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任务与原则——谭载喜教授访谈录

    冯丽霞谭载喜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谭载喜教授的访谈聚焦中国翻译理论建设的任务与原则。谭教授认为,翻译理论建设工作类型较多,一般任务包括构建与引介两大类型。按照逻辑顺序,中国翻译理论建设大致经历了引介他者与构建自我两大阶段,任务重心从国外译论引介,转向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重构与现代翻译理论的自我构建;从时间上看,引介他者与构建自我始终保持并进。他认为,不论从事何种类型的译论建设工作,要尊重学术与学科事实,做到实事求是;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做到辩证统一,这对于翻译理论建设以及翻译学科发展尤为重要。

    中国翻译学翻译理论建设任务原则

    芳菲难亏,芬犹未沫——楚辞生态意象的翻译对比评析

    郑意长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批评为楚辞中生态意象的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本文首先将楚辞生态意象分为单体生态意象、伴生生态意象及间性生态意象三类,而后本着学术争鸣的精神对许渊冲译本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进行对照评析,认为:就单体生态意象的翻译而言,自然人格化与生态区域主义能够赋予译文中的意象主体以生态心灵与区域标签;通体性与物质叙事能力则为伴生生态意象翻译带来了新的言说方式,彰显了以物为友的生态翻译美学主张;就间性生态意象的翻译而言,荒野意识与"放弃的美学"能够使译文如实地呈现出原作的自然生态样貌,促使译者与读者放弃自身主体地位,使审美意识外延至天地宇宙之境。

    楚辞生态意象翻译

    联合国文件机器翻译及译后编辑问题探析

    姚斌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实践讨论将机翻系统应用于联合国文件英汉翻译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及译后编辑重点。首先简要回顾了目前对联合国文件翻译的能力要求、原则或标准及经验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继而从专门术语、搭配、背景知识、语义理解、句式结构、中文表达和风格等几个方面,讨论了国内和国外代表性机翻引擎所产出译文中的问题和译后编辑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要点。本文指出,人类译者应与机翻系统保持"竞合"状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技术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保持对机翻系统的优势。

    联合国文件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英译汉

    "课程思政"英译的名与实

    周亚莉戴玉冰刘润生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术语,"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然而,学界对其英译问题的关注尚未聚焦于该术语的本体概念生成过程与价值意蕴。本研究借鉴概念史研究方法,爬梳"课程思政"一词的历史演进,描述"课程思政"的概念本体,厘清"课程思政""学科德育""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将"课程思政"英译为Morals and Values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Curriculum,强调其本质内涵与载体性和动态性,讲述中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故事,助力中国特色教育术语在国际教育场域的跨语传播。

    课程思政术语英译概念史内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