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化素质教育应加强对学科能力培养的研究

    郝文武关志康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质教育有多个层面,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核心,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主题.培养和发展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任务.近40年来,教育研究,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关于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研究明显不足.为了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教育研究者要将学科教学研究的侧重点由知识教学综合研究转向以培养能力为重的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对不同学科培养能力的教学实践规律、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还要加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队伍建设,增加培养学科能力的重点、重大课题,重视和专门策划培养学科能力的期刊栏目.

    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学科教学课程与教学论

    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理念与策略

    杨晓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任何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都以其历史传统文化为基础,解决实际问题为动力,理论创新发展为生长点,形成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有机整体.然而,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理论水平不高、发展迟缓、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话语体系薄弱等困境.解决困境需要具有如下话语体系建构理念:教育学的学术话语、政策话语与实践话语之间协调互动;国外教育理论的本土化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现代化的融通;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变革教育学话语生成方式,促进话语建构论与话语多元论相结合等.建设的策略主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基于实践的研究;变革教育学理论的生产范式;加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材建设;提升教育学研究者的主体意识,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促进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教育学话语体系话语建构理论自觉

    新中国成立75年教研员队伍发展历程、逻辑进路与未来展望

    乔颖曲铁华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研员队伍是中国特色教研制度的有力支撑,作为"师之师者"其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研员队伍发展经历了初创与探索发展、规范与壮大发展、完善与系统发展、深化与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在教研员队伍发展的历史阶段中,表征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边界耦合的价值取向;以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为旨归的演进机制;从局部笼统到全面系统的功能定位的三重特征.展望未来,教研员队伍发展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完善发展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在承袭和迭进中躬耕前行.

    教研员教育改革动力机制

    "减"与"增"的耦合关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治理逻辑

    邹维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考学生学业负担"减"与"增"的耦合关系,有助于找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的治理路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学业负担的一种状态,在清晰厘定二者概念的基础上,应围绕学生学业负担一词及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状态的基本判断,探究包括内容层面的"减"与内容层面的"增"构成的"只减不增""不减只增"和"不减不增"的结构耦合关系;内容层面的"减"与方法层面的"增"构成的"以增化减"的功能耦合关系;内容层面的"减"和目的层面的"增"构成的"以减促增"的价值耦合关系.基于上述耦合关系思考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治理逻辑与路径,以帮助学生学业负担从"过重"与"过轻"的非理性状态,回归"适度"的理性状态,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个性成长,培育时代新人.

    义务教育学业负担学业负担过重减负双减

    21世纪儒家经典教育,家在何方?

    祝安顺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儒家经典有无可能回归未来中国教育中,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理论问题,更是近代百年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实践问题.与其悲悯儒家经典的物化或者虚化,不如探讨其回归中国教育的可能性.就当代社会各类组织机构来说,儒家经典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回归学校是一条可行的优先之路,家庭、社区在未来也有可能参与进来,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则有待观察,而走儒教之路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但如果要实现儒家经典教育的适度回归,则需要聚合所有社会组织机构的资源力量.儒家经典回归中国教育有着历史经验、实践案例、课程资源和文化思想的多重根据.21世纪前半个世纪是儒家经典教育回归的历史转折期和机遇期.

    儒家经典教育家庭和社区社会组织机构学校

    小学数学新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分析及教学启示——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

    吕世虎锁建军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为例,对其24个"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的体例结构、情境类型、活动方式、核心问题、结果呈现及评价进行分析,发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体例结构以三个环节呈现,依次为"整体预告,明确任务"→"拆分任务,顺次推进"→"展示成果,全面评价";情境类型的选择以生活情境居多;活动方式倡导"小组合作",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训练;核心问题贯穿三个环节,彰显着不同的价值;活动结果及评价关注活动实施的过程性、终结性、诊断性,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基于此,对"综合与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教学有以下启示:重视体例结构与内容的关系,引导学习者整体把握内容;善于借助教材提供的真实情境,设计主题引入环节与提出任务型问题;开展小组合作与动手实践的组织活动;创造问题资源,借助问题的内在价值实现活动目标;以丰富多元的方式进行结果呈现和评价,以全面体现活动实施的效果.

    小学数学新教材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

    "互联网+"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效果研究

    王浩楠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对技术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出了新要求.依托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以"互联网+"单元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为基础,基于OBE理念构建了其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框架,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探究"互联网+"单元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实施前后,学生学业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单元教学可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的发展,可提升学生学科发展水平,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对"互联网+"单元教学促进学生学业质量发展的原因和学理进行了分析,为在课堂实践中应用"互联网+"单元教学模式,赋能学生学业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路径.

    "互联网+"单元教学学业质量学习方式变革核心素养

    自显而隐,由虚转实——语文新旧课标中"情感"的教育转向

    罗君艺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课程标准研制中,围绕"情感"的争议一直贯穿语文教育领域.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的背景下,"情感"的定位、内涵及与其他重要概念的关系变化是需要从语文课程性质到实践层面分别进行梳理和比较的.在两版课标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变迁中,情感也从外在的核心概念调适为渗透于课程观念的隐性理念.同时,"情感转向"的表现性、过程性评价推动了基于语文学科逻辑的探索,2022年版课标尝试让"情感"在评价中可视化、结构化,以此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教育格局赋能.总体而言,"情感转向"的发展趋势与实践经验升华了语文学科既有的知识结构与教学面貌,而2022年版课标则更进一步以"素养"作为"情感转向"的落脚点,淬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与本土智慧的育人启示.

    课程标准情感转向审美文化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孟亚玲续琴琴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构建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选择,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党和国家在关键发展节点的重大战略部署.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现实困境: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整合度不高,缺乏共享机制;数字观念滞后,师生数字素养水平不高,且数字化学习生态脆弱.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可遵循以下行动路径,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政府宏观调控下,扩大优质基础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开发;加强数字素养,提高数字化转型胜任力;优化数字化学习生态.

    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教育资源教师数字素养

    十年来国内教师数字素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刘亚丽
    81-8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而对教师素养提出的现实诉求,其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创新、提升学校整体育人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年来国内教师数字素养研究大致经历了初步探索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教师数字素养的内涵、框架、测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该领域的研究需要在教师数字素养基本内涵、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框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教师数字素养的测评内容与形式、教师数字素养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

    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