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赵靖平

季刊

1673-2952

0731-5531571 5292158

410011

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少年与成年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认知、社会心理多维度对比

    殷淑娴陈小磊杜隆彬董黎...
    1762-1767,1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青少年与成年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临床症状、神经认知、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入组青少年769名,成年人171名。采用中文版MATRICS成套认知测试评估两组患者神经认知功能,并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与相应匹配的对照组之间的神经认知差异;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症状、快感缺失、自残、人际交往、社会支持等严重程度差异。结果 认知:成年MDD的情绪管理/注意/警觉性(Ps<0。001)、范畴流畅性(P=0。003)显著优于青少年MDD,而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P=0。013)、空间记忆(P=0。016)则显著差于青少年MDD;青少年MDD在认知功能中其信息处理速度(Ps<0。001)、工作记忆(P=0。018)、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情绪管理/注意/警觉性(Ps<0。001)显著差于健康青少年;而成年MDD信息处理速度(Ps<0。005)、工作记忆(P=0。037)、情绪管理(P=0。003)显著差于健康成年人。抑郁症状:成年MD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认知障碍因子(P=0。023)明显低于青少年MDD,迟缓因子(P=0。006)高于青少年MDD。焦虑症状:青少年MD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P=0。034)、躯体性焦虑因子(P=0。014)高于成年MDD。精神症状:青少年MDD简明精神病量表敌对猜疑因子显著高于成年MDD(P=0。005)。快感缺失:青少年MDD在汉密尔顿快感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均显著高于成年MDD。自残:除故意电击外,其余自残行为青少年MDD均明显重于成年MDD(Ps<0。05)。人际关系:青少年MDD交谈(P=0。006)、交际(P=0。004)、待人接物(P<0。001)因子分均高于成年MDD。社会支持:青少年MDD社会支持量表各因子显著低于成年MDD。结论 成年和青少年患者在临床症状、神经认知、社会心理等多维度方面均有较大差异;本研究可为未来研究两类患者在病因及治疗反应上的差异提供多维临床表型依据。

    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临床症状神经认知社会心理

    抑郁症患者外周血NLR、MLR、PLR和SII水平的变化

    侯灵芝李海锦张悦王佳卉...
    1768-1771,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在抑郁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190名抑郁症患者(DP组)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00名健康对照者(HC组),患者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组(DP1组,87名)、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组(DP2组,103人),分析三组受试者的外周血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计数(monocyte,MON),比较NLR、MLR、PLR及SII水平的差异,并探讨了抑郁症与炎症指标的关系。结果 患者组MON、MLR、SII水平高于对照组(F=52。561,52。104,18。670,均P<0。01),DP 1组与DP 2之间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患者SII有升高的趋势。结论 抑郁症患者MON、MLR和SII升高,不同的抑郁症亚型不影响炎症指标的改变。

    抑郁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首发老年抑郁症病人睡眠纺缍波、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与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的关系

    吴琼周兵
    1772-1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首发老年抑郁症病人睡眠纺缍波、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水平与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120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睡眠纺缍波、血清TC水平与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以及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经Pearson分析,首发老年抑郁症患者睡眠纺缍波的数量、振幅、时长、密度、TC、MMSE、SAS、SDS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数量与振幅、时长、SAS、SDS评分负相关,与密度、TC、MMSE评分正相关;振幅与时长、SAS、SDS评分正相关,与密度、TC、MMSE评分负相关;时长与密度、TC、MMSE评分负相关,与SAS、SDS评分正相关;密度与TC、MMSE评分正相关,与SAS、SDS评分负相关;TC与SAS、SDS评分负相关,与MMSE评分正相关;SAS评分与SDS评分正相关,与MMSE评分负相关;SDS评分与MMSE评分负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发老年抑郁症病人的睡眠纺缍波、血清TC水平与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首发老年抑郁症睡眠纺缍波总胆固醇抑郁焦虑认知功能

    VEGF及FGF-2与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范瑾徐晓嵘乔昀
    1776-1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与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2年7月收治的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100例,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n=38)及预后良好组(n=62)。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分析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及VEGF、FGF-2预测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标准分N维度分值、有慢性躯体疾病人数占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总分、VEGF、FGF-2水平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EPQ标准分N维度分值、慢性躯体疾病、SSRS总分、VEGF、FGF-2是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VEGF、FGF-2预测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4、0。820,且P<0。05。结论 EPQ标准分N维度分值、慢性躯体疾病、SSRS总分、VEGF、FGF-2是老年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临床需格外注意。

    难治性抑郁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预后

    舍曲林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老年抑郁症合并失眠患者负性情绪、单胺神经递质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余璐陈长浩张栋刘康...
    1781-1783,1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抑郁症合并失眠患者应用舍曲林联合脑电生物反馈对负性情绪、单胺神经递质水平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21年5月~2023年2月的84例老年抑郁症合并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给予舍曲林治疗,研究组42例增加脑电生物反馈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单胺神经递质水平及睡眠质量。结果 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舍曲林联合脑电生物反馈能够有效减轻老年抑郁症合并失眠患者负性情绪,提高睡眠质量,改善单胺神经递质水平,且安全性高。

    舍曲林脑电生物反馈老年抑郁症失眠单胺神经递质水平睡眠质量

    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辅助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

    徐曼华李平何兰英高丽梅...
    1784-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辅助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门诊收治的1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微生态制剂辅助CBT,80例)和对照组(CBT,80例)。记录两组汉密尔顿抑郁-17(Hamilton depression-17,HAMD-17)量表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Simple Mental State Assessment Scale,MMSE)评分,检测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高敏 C 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以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HAMD-17评分均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hs-CRP、IL-6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MSE评分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连续性校正x2=2。025,P=0。155)。结论 微生态制剂辅助CBT能有效减轻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程度,降低炎症反应,改善认知功能,安全性高。

    老年抑郁症认知行为干预微生态制剂认知功能

    帕罗西汀、坦度螺酮联用对焦虑抑郁共病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影响

    杨慧
    1788-1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坦度螺酮联用对焦虑抑郁共病患者认知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收治的80例焦虑抑郁共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帕罗西汀治疗)和联合组(帕罗西汀+坦度螺酮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状态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CG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CHN)评分、健康调查问卷量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治疗后,联合组事件相关电位N1、N2、P2、P3波潜伏期均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联合组波幅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结论 帕罗西汀、坦度螺酮联用对焦虑抑郁共病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缓解焦虑、抑郁状态,改善认知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帕罗西汀坦度螺酮焦虑抑郁共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质量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胡亚凯孙连峰王增光
    1792-1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的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8月105例BD患者,调查是否具有攻击行为并以此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居住地、病程等资料,并纳入差异显著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05例患者当中41例具有攻击行为;两组疾病类型、病程、负性事件、自知力、独居、社会支持、自杀或自残史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住地、年龄、教育年限、婚姻、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负性事件、自知力损害、独居、社会支持低水平、自杀或自残史是BD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BD患者的攻击行为较为常见,负性事件、自知力损害、独居等可能会增加攻击行为发生风险,应注意预防。

    双相情感障碍攻击行为危险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宁秋芬张晓莉张昊王长虹...
    1795-1798,1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affective disorder,BD)患者并发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BD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出现代谢综合征,将出现MS的患者纳入MS组,未出现MS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BD并发M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家族史、诊断分型、心境稳定剂、疾病状态、饮食量、睡眠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MS组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家族史占比、用药种类、用药时间、饮食结构(偏荤食)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用药时间、饮食结构(偏荤食)均是BD并发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MI、糖尿病家族史、用药种类、用药时间、饮食结构(偏荤食)是BD并发MS的独立危险因素,在BD并发MS的预防策略制定中具备一定参考价值。

    双相情感障碍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

    睡眠质量在山东省成年人群抑郁与疼痛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王涛李晓靖王倩王灿...
    1799-1802,1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在抑郁与疼痛程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强化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5年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选取8个市的871名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同性别、同年龄组、同居住区域1∶1∶1配对原则,随机抽取出的825例高风险者与825例低风险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于2020年对上述人群开展横断面研究,其中成功接受调查并纳入分析者共计1848例。采用《DSM-Ⅳ-TR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研究版(用于病人)》进行抑郁障碍诊断,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制)、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整体疼痛评估量表(GP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GPS总分高于高、低风险组(F=59。26,P<0。01)。研究人群抑郁与PSQI总分、GPS总分均呈正相关(r=0。40、0。33;P<0。01),PSQI总分与GPS总分呈正相关(r=0。47,P<0。01)。睡眠质量在抑郁与疼痛程度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4。46%)。结论 抑郁可以直接影响疼痛程度,也可以通过睡眠质量间接影响疼痛程度,因此改善睡眠质量有助于缓解抑郁障碍患者的疼痛。

    抑郁障碍疼痛睡眠质量横断面调查山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