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探索
教育科学探索

杨鲜兰

双月刊

2097-0757

ddjxjy@hubu.edu.cn

027-88664282

430062

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湖北大学内)

教育科学探索/Journal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她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线,宣传国家成教方针政策,探讨成人教育理论,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导成人学习,跟踪成教学员现状,透视成教热点,提供就业指导。她是成教同仁思想交流的阵地,是展示成人教育的窗口,是社会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GUSN共同体"视域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以地方综合性高校A大学为例

    潘小芳兰军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的核心能力之一.当前,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方面遭遇多重困境:培养环境面临单一性与封闭性,培养机制缺乏有效而深度的衔接,评价管理缺乏过程性与动态追踪等.实践共同体理论提供了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的思路,政府(G)—高校(U)—中小学校(S)—师范生(N)构成的"GUSN共同体"可视为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地方综合性高校A大学为例,考察了由政府部门颁布的委托管理项目如何充分调动其他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协同、合作培养师范生的重要力量,并成为可以推广的经验.基于此,提出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需要制度体系支撑、多元主体协同与动态评价追踪的多元策略.

    师范教育师范生实践共同体"GUST共同体"教学实践能力

    "4+1"跟岗见习:促进师范生素养养成的高影响力教育实践

    黄俊乔虹郝红翠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4+1"跟岗见习是指师范生以合法的身份边缘性参与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具身认知的方式,探索教学中的真问题,从而完成教育教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并全方位促成师范生素养养成的高影响力教育实践.在"新文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该实践改革依托于实践共同体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识建构理论以及杜威的教育哲学,致力于高等师范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着力解决实践教学环节所面临的问题."4+1"跟岗见习不仅是一种教育见习方式,它与师范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实习研习、论文写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化、实习研习的先导、论文写作的基础."4+1"跟岗见习通过全程实践、循序渐进、知行合一、协同育人的培养策略,使师范生通过亲身实践、真实问题研究、主动建构知识,经历并体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真正实现师德的践行、教学技能的掌握、育人能力的培养、个人发展的提升.

    "4+1"跟岗见习高影响力实践师范生素养

    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乡村新手教师身份认同路径研究

    马一烨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新手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着乡村新手教师队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能为乡村新手教师建构身份认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身份定位模糊、成长资源匮乏、尊师氛围不浓等现实困境,乡村新手教师需凭借自身实践与情感双重内化、借助乡村学校提供的中介资源以及依赖社会全力营造的尊师环境,逐步适应乡村教育场域并构建积极坚实的身份认同,为乡村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乡村新手教师身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

    "双减"深化期课后服务师资供给的协同逻辑与行动策略

    汪莉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协同的课后服务师资供给,是"双减"深化期推进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应然路径.本文基于SFCI模型论证课后服务师资供给协同治理的内涵,以课后服务师资供需不平衡和主体间资源依赖为逻辑起点,围绕主体间信息不对称、主体责权利关系不对应和主体分工不明确等,分析课后服务师资供给协同治理的实践阻滞,并以多元主体的价值共识、分工合作与协同赋能为逻辑进路阐释课后服务师资供给协同治理的推进策略.

    课后服务师资供给协同治理"双减"

    我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政策的量化评价与优化——基于PMC指数模型

    徐成源张善超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PMC指数模型,本研究构建涵盖9 个一级变量与42 个二级变量的评价体系,对县中发展提升政策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样本政策设计总体较为合理,质量较高,中央与地方政策较为一致,可有效指导我国县中振兴工作;但同时也存在受众不够全面、时效设置不合理、保障激励措施难以发挥等问题.基于分析,本研究认为可从推进政策受众多元化,提升政策作用精准性;立足全局,丰富并统筹各类政策目标;加强领导机制建设,保障政策实施效力等方面提升政策实施力.

    县域普通高中县中发展提升计划PMC指数模型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王梦云唐苗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不仅顺应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而且展现了职业教育类型建设的教学质量,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需要.然而,在现阶段"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同缺失、职校融通育人的条件不足、大赛培养对象的范围窄化以及证书成果认定的效力有限导致"岗课赛证"的融通工作陷入了困境.针对现状,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力量,给予企业政策激励、协同学校完善办学;其次学校自身要对人培方案进行优化、升级;注重教学过程与竞赛的结合,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覆盖率;最后,确立官方组织,建立权威标准,科学考评管理.

    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融通困难

    成长与成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非意图后果——基于五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强基计划在读学生的质性研究

    魏建国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基计划是选育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政策举措,2024 年是强基计划录取的第一批本科生进行转段的元年.然而,以"成才"为导向的政策话语和以"成长"为诉求的具象体验之间往往存在着隐性张力.以非意图后果作为概念工具,基于对强基计划在读本科生的深度访谈后发现,"分数主义"至上理念、基础学科战略价值的曲解与遮蔽和"成才的想象"裹挟下的风险叙事是非意图后果的具体表征.稀缺性逻辑和个体对天赋与兴趣的不同理解则是引致非意图后果的成因.针对政策意图与育人实践的"貌离神合",政策制定部门应当创新顶层设计,高校需要做好学生的成长发展跟踪,学生要端正求学动机,涵养学术志趣.

    拔尖创新人才强基计划非意图后果质性研究

    课程改革:迈向循证的尝试

    高瑞荣卓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方法论缺少循证思维,将循证实践理念应用于课程改革方法论有助于提升课程改革理论的学理性和课程改革实践的科学性.循证课程改革是将循证实践理念应用于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产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改革范式,是课程改革主体围绕课程问题基于有效证据进行课程改革决策和开展改革实践的循环改进过程.重视课程愿景实现的改革宗旨、确立循环改进的改革思维、强调遵循证据的改革方法是循证课程改革理念的基本特征.循证课程改革的基本步骤包括:课程问题提出;创生有效证据;贡献可靠方案;形成改革决策;推动公共改进;反馈评估效果.循证课程改革方法的推进需要培养循证课程研究文化、组建循证课程研究队伍以及建设循证课程研究数据库.

    循证实践课程改革方法论

    课程治理与教育治理的衔接:逻辑、价值与路径

    陈军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和基础,课程治理是教育治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课程治理推动教育治理具有实践上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必然性.从课程治理与教育治理理论的内在一致性、课程治理的实践需求和时代路向出发,可以系统梳理二者衔接的生成逻辑.以课程治理促教育治理是构建教育治理现代化理论,完善教育基层治理,开拓教育治理层次,强化教育治理效果的必要举措.未来应坚持理念先行,抓住课程治理的本质,坚定多元共治的基本理念;重视文化筑基,培育课程治理的文化,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提供内部保障,提高课程治理的能力,完善学校课程治理的结构;紧跟政策导向,增强课程治理的意识,关注教育治理政策的变化.

    课程治理教育治理生成逻辑多元共治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例

    汪学均李珺丁子怡许德宇...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愈加备受关注.调查表明,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自我感觉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强,其主要原因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养成课程体系设计不佳、所需实验实训条件不足、师资配备方案不佳.可采取以下解决策略:第一,优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养成课程体系设计;第二,完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养成所需实验实训条件;第三,改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养成师资配备方案.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出足以应对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挑战的合格教师.

    地方综合性大学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