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科学探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科学探索
教育科学探索

杨鲜兰

双月刊

2097-0757

ddjxjy@hubu.edu.cn

027-88664282

430062

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湖北大学内)

教育科学探索/Journal The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她深入成人教育第一线,宣传国家成教方针政策,探讨成人教育理论,交流成人教育信息,指导成人学习,跟踪成教学员现状,透视成教热点,提供就业指导。她是成教同仁思想交流的阵地,是展示成人教育的窗口,是社会学习者的良师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

    钟小清赵麑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进行了深刻阐述.教育家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在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高标准地建设好全国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教育家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为全国教师队伍建设树立精神旗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赋予精神动能,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提供精神支撑,为培育时代新人凝聚教育力量,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着力点,筑牢思想基础;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立足点,夯实政治基础;以强化舆论宣传为链接点,拓展社会基础;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保障.

    教育家精神时代价值弘扬路径

    "教育家精神"的四重属性及其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

    赵智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精神是有着内在逻辑的完整体系,它包含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反映了教育家精神的四种属性,即政治属性、道德属性、职业属性、文化属性.教育家精神养成主要有五种机制:一是原发性驱动,构建"身份认同"机制;二是认知性驱动,构建"体验反思"机制;三是需求性驱动,构建"职业发展"机制;四是行政性驱动,构建"规范约束"机制;五是环境性驱动,构建"感染浸润"机制.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一是课程化,增强教育家精神养成的系统性;二是研修化,强化教育家精神养成的体验性;三是生活化,强化教育家精神养成的契合性;四是制度化,强化教育家精神养成的规范性;五是项目化,强化教育家精神养成的参与性.

    教育家精神属性养成机制实施路径

    师范生专业公共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尹述飞宋婉煜王惠珍萧峻华...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本研究以师范生专业公共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为例,结合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实践中,以验证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公共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教学实践表明,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教学,基于探究社区理论模型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更能促进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进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混合式教学师范生中小学生心理发展

    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发展逻辑、进程与经验

    刘冬梅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内在发展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历史逻辑以我国考试文化历史沿革的方式表征;政治逻辑以呼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时代命题的方式表征;理论逻辑以"根植于本土+借鉴于外来"的"双向互动"的方式表征;实践逻辑以"评价理念+评价大数据+评价技术"的"三轴驱动"的方式表征.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是伴随教育部颁行的一系列教育评价政策推进发展的,在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秉赋中国气质的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成为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剂.

    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发展逻辑进程经验

    作为新乡贤的乡村教师:可为、难为与应为

    卢鉴策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教师作为中国乡土社会"知识精英",在乡村振兴中被寄予"新乡贤"的角色期待.新乡贤在赓续传统乡贤优秀素养的同时,其在地域、德行、才学等方面亦表现出更多的超越性,政治、经济、文化的赋能也为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当前乡村教师新乡贤身份的建构仍面临城乡价值区隔、专业性与公共性张力失衡、政策话语缺失等问题.乡村振兴中教师新乡贤身份的形塑,应实现教师乡土生活叙事的重塑,迈向个体乡土价值回归;个体角色设限的突破,导向专业性与公共性互促共生;宏观政策话语表达的完善,转向制度供给、执行、保障一体化.

    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乡土价值角色张力

    新时代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质量的价值、目标与路径

    夏春秋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时代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育人质量,形塑着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情感内核、淬炼着大学生利他奉献的道德品质、涵育着大学生胸怀天下的崇高追求.应以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好青年、熔铸赓续中华文化传统的鲜明精神标识、构建凝聚共同价值愿景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旨归,以凝心聚魂、固本强基、数字赋能为突破口,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着力发挥志愿服务文化育人功能;完善志愿服务机制,全力强化志愿服务组织育人作用;提升志愿服务智能化水平,聚力探索志愿服务网络育人实效.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质量质量提升路径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融合发展:共生、共舞、共荣

    魏亚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上都定"性"于专业教育,定"格"于第六层级;在教育的价值向度上都定"向"于崇实尚用,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他们分属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平行系列.普职融通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两类本科教育需要在携手共进中相互借鉴、相互融通,从并列并存走向共生共舞共荣.

    应用本科职业本科融合本科教育专业教育

    共生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机制构建与发展策略

    陶信伟赵婷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推进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是解决地方就业创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共生理论,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共生机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阐释分析,提出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有效策略,包括完善动能机制、优化传达通道、建立互惠模式、加强政策扶持等,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共生理论产教融合共生机制

    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特点及实施策略

    王帆杨钦芬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落实学生素养培育的必由之径,是推动教育向综合育人迈进的关键举措.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主题为统领,整合运用多学科的内容、方法、场域和资源对现实复杂问题展开探究,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其特点表现为:素养目标上指向"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学习场域上指向真实的复杂问题解决、实践形式上体现"学用合一"的双向互动、表达结果上指向素养表现的评价证据.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应当做到:坚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学科立场、促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实现、优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现条件.

    跨学科主题学习意蕴特点实施策略

    促进深度学习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三类课堂的准实验研究

    黄志芳石梦瑶周瑞婕万力勇...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及教学范式正在被重塑,推动知识学习由被动接受迈向主动探索,进而引发深度学习的根本性变革.本文基于协同知识建构视角,以促进深度学习为目的,构建了"知识传递—知识建构—知识创造"的交互式课堂教学模式,并在"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中,分别在传统多媒体课堂、在线课堂、混合式课堂中进行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协同知识建构理念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在混合式教学中融入协同知识建构理念,更有利于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本文拓展了激发学习者深度学习的途径,为高等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协同知识建构深度学习M-O-B三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