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教发展与评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

张安富

双月刊

1672-8742

hede2005@whut.edu.cn

027-86534382

430063

湖北省武汉市和平大道1178号

高教发展与评估/Journ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高教发展与评估》杂志是我国首家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评估类学术期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其办刊宗旨是传播优秀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探讨国内外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为发展和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事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服务。本刊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学术方针,注重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学术性和实践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科评估的法治化转型——基于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模式的分析

    于一帆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学科评估既缺乏第三方评估的独立自主,又缺乏公权力本身所应接受的法律约束与监督.实际上,学科评估应认定为行政行为,其行为类型是行政评级.学科评估的行政行为属性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实现"去行政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管办评分离"的政策要求相抵触,甚至可以促进"管办评分离"精神要义的达成,进而实现评估主体配置上的"帕累托改进".学科评估的弊病并不在于其"官方色彩",而是如何通过法治化路径促使其规范发展.采用行政法上的价值类型化范式分析学科评估,其法治化难点可以归纳为公正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参与性问题.学科评估实现法治化转型,应通过多元化制度手段的实施,实现合法性、科学性、民主性的统一.

    学科评估管办评分离第三方评估行政评级

    学生发展: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及其实现——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省思

    朱江华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生中心存在历史误读、认识偏差和事实缺陷.以学生发展作为师范专业认证的理念跃迁之命题,较之学生中心更为恰当.师范生成长的历史主线、学习生态与价值追求三个维度确立了学生发展命题的可能性,专业认证的内部制度支撑、外部环境营建、学习生态改善等则是学生发展的实现进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教师人才,教师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指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是最完整的利益相关方最终共同体和最大同心圆,而学生发展则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所涉各方的动力引擎.

    学生中心学生发展师范专业专业认证理念

    "三教"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邓卓匡瑛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辨析"三教"(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合法性基础,包括规制性合法性、规范性合法性与文化-认知性合法性及其现代性价值,能够廓清"三教"协同创新的三重逻辑:在协同竞争中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国家逻辑,在互融互通中减少"三教"价值互斥的社会逻辑,在分流与回流中提供合适教育路径的个体逻辑.由此也可勾勒出"三教"协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想画像,并从中观设计的层面强化体系构建与运行的关键制度设计.

    "三教"协同创新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体系

    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的失序困境与纾解

    段戴平王欣雨李明芳
    3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采用履历分析法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包括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青")的区域分布与流动规模、流动路径与强度以及流动社会特征进行分析,并从流动动机、过程、结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探讨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流动面临的失序困境,提出相应的纾解策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强化人才责任意识以降低流动的寻利性,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引育渠道以缓解结构失衡困境,构建流动补偿机制以疏解区域高校发展两极分化问题,完善高层次人力资源市场保障机制以营造有序市场竞争生态.

    中西部高校高层次人才人才流动高校人力资源人力结构

    大学校友参与学校治理的行动逻辑与推进路径

    申国昌赵路华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政策倡导、高水平大学建设需求和校友自我实现三方面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校友在学校民主管理、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术研究、文化育人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治理参与作用.大学校友参与学校治理在实践逻辑上体现为在共同治理中走向"共同实现",是一种基于治理目标基础上的有效行动.在治理实践中,校友参与学校治理面临思想困境、行动困境和保障不足,迫切需要聚焦"交往动员""组织动员""科学动员"强化动员机制建设,聚焦"民主治理""全面治理""创新治理"提升内部治理效能,聚焦"合作共赢""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拓展外部治理效能,划定"权责边界"、着眼"共创共享"构建校友与学校的健康关系,以新时代校友参与学校治理有效行动助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大学校友大学治理大学内部治理大学外部治理校友会

    新时代中国大学治理能力提升的文化面向

    王可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治理离不开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政治环境,三者具有逻辑价值的统一性和连贯性.面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关键领域发展受阻、国际上中国话语的价值遮蔽等困境,我国大学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将国家治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需求和目标纳入考量,以文化为切入点,以"中国式"为落脚点.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塑兼具本土化和现代化的治理理论,打造积极的大学组织文化;开拓原创性研究成果,以"知识-人才-传播"为路径,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

    大学治理治理能力现代化大学组织文化中国符号

    德国现代大学的组织变迁与功能再造

    袁东恒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下,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曾出现科学院和专门学校等非大学高等教育组织取代大学、新建大学的大学存废之争,随后经由国家层面多位教育改革者的实践探索,最终通过重建大学完成了组织变迁,实现了功能再造,从而也塑造了现代大学.德国现代大学的创生发展表明,高等教育组织变迁的动力在于知识基础和知识性质的差异,条件在于多种高等教育组织类型的参与,出路在于实现高等教育组织功能的再造.这启示我国大学转型发展应紧密关注知识基础的发展态势,深化高等教育机构间的竞争和合作,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大学型态变革.

    现代大学组织变迁德国大学大学组织大学功能

    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的时空格局与中国方位

    陈妍君林杰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的数量与影响力,是衡量与研判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参照.借助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平台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0-2022年间15种高等教育类期刊论文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热点演变情况进行可视化呈现,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由中心-边缘格局转向多元主体并存格局,不同主体的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表现出极强的不平衡性;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但影响力在短期内依然较弱;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的主力是中国香港地区尤其是香港大学和在中国工作的外籍学者,而中国大陆地区仍处于边缘地位;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的研究热点呈现出静态稳定性,且深度和持续性不断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发文的研究热点呈现出动态变化性,且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滞后性,尚未形成引领力.争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需要强调论文质量与数量的统一;需要坚持战略定力,重视战略规划;需要建设有影响力的国际期刊;需要加快构建具有标识性、辨识度和显示度的中国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教育类期刊教育热点话语体系

    数智赋能高等教育教与学的现实向度与伦理限度

    温军英王伟宜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回应数智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从教育哲学观的视角追问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明确社会需求导向的教育价值论和知识观驱动的教育认识论,并从不确定性知识观中的智慧知识引发对数智化高等教育教与学的辩证思考.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现实向度中,教学模式从二元统一转为多元协同,具体表现为基于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教学决策、基于具身认知的情境化教学空间、基于高阶思维的创生性教学设计;学习范式从集中被动走向自主个性,其特征包括基于智适应的个性化学习形态、基于认知负荷的多元化学习路径、基于自监督的"高意识"学习策略.描述数智赋能高等教育的教与学新生态,阐明教学模式与学习范式的变革特征及其内在机理,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可能产生的师生关系伦理、算法决策伦理和信息安全伦理,为此应坚守"人师"独有价值、提升算法决策可解释性和坚决弥合信息鸿沟.

    数智化高等教育教育模式教学设计学习范式师生关系ChatGPT

    面向工业4.0的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

    王志丰杨小玉邬正阳
    10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本分析、内容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10所不同类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新工科建设方案和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等文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从组织、理念、结构、模式、体系、质量六个维度考察,结果发现:作为一个典型的新工科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的开放性探索存在基层教学组织亟待重构、专业创新发展缺乏理念引领、专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契合不足、专业本体性知识尚未体系化、培养模式尚未广泛成型、质量认同存在较大分歧等困囿.纾解的路径在于深入体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趋势和新工科建设情境,强化新工科组织模式创新,秉持"创新引领、融合聚焦"理念,优化布局和培养结构,建构独特的知识体系,深化跨界融合培养模式改革,铺设质量治理的行动者网络,以扎实的改进实践构建起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智能制造工程新工科人才培养教学组织专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