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德力格尔

月刊

1671-0916

nmjx@chinajournal.net.cn

0471-4393713

010022

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81号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与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内蒙古终身教育研究会共同编辑出版的教育科学类学术期刊,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两大板块,每板块各6期,其中单月为高等教育板块,双月为基础教育板块,刊登各学科教育科学类论文,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全国的教育发展服务。 本刊被国内外多家数据库和文摘杂志列为固定期刊源,并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的治校实践、特征及启示

    吴偏妮赵娜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大学校长的治校理念对大学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凭借其卓越的治校理念,不仅稳固了斯坦福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地位,更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翰·亨尼斯的治校实践主要体现在鼓励跨学科研究、坚持通识教育、构建一流师资队伍及加强对学生的财政援助等方面.这些治校实践充分展现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师资队伍的卓越性及财政资助的公平性等特征.借鉴其成功的治校实践,我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跨学科研究,激发高校创新动力;关注教师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完善资助体系,促进高校教育公平.

    治校实践跨学科研究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公平学校管理

    教育家精神及其弘扬路径探析

    郑乐乐赵冰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家的使命担当、自我要求、职业品质、精神风貌、人格境界、气度风范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人格的时代彰显,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丰富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磅礴伟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应通过以政治引领坚定教育者理想信念、以素养培育提升教育者专业素质、以媒介宣传挖掘教育者先进事迹、以奖励表彰增强教育者职业荣誉等方式助力教育家精神的弘扬.

    教育家精神教育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探析

    孙敏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文化自信的基础.青少年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关系国民整体文化自信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能够更好地挖掘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学科创新发展.为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教育中,各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认知;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模式,增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着力提升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善施教化的师资力量;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打造耳濡目染的教育氛围;注重革故鼎新的价值转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教育

    协同学视域下的教师教育体系协同建设研究

    全守杰邓舜君王运来
    2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协同性特征,协同学理论在解释教师教育体系从无序到有序、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协同方面具有适切性.教师教育体系需要通过协同维持体系的动态有序状态,并通过协同使各子体系实现协作共赢.教师教育体系的协同受组织结构与共同目标、协同主体的领导力与体系协同文化、协同的自适应机制等序参数及社会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需求与期待、技术支持与政策保障、媒体宣传与舆论引导等控制参数的双重参数影响.提升教师教育体系的协同能力与水平应致力于完善体系显性与隐性协同文化建设、搭建教师教育开放式协同平台、推动社会多方相关者的参与和反馈,并重视信息技术赋能.

    教师教育体系协同学协作共赢

    关于"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现象学审视

    张鲁宁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象学方法能够描述和解释灵魂唤醒教育发生的整个过程.基于现象学理论,每个学生都不是已经完成的现成存在者,而是一个在本质上始终以能在方式存在着的"本真能在",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唤醒.在当前教育中教师呼唤学生灵魂的方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教师对学生当下沉溺状态的呼唤,这一类呼唤往往不能唤醒学生的灵魂;另一类是教师对学生本真能在的呼唤,这一类呼唤往往能够唤醒学生的灵魂,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教师的这一类呼唤中看到了自己存在的另一种可能.学生灵魂被唤醒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本真能在"唤醒自己的"沉溺此在"的过程.因此,学生被唤醒也就是学生的自我唤醒.

    灵魂唤醒教育本真能在沉溺此在现象学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基于PEST-SWOT分析法

    刘芩李文兵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是教育之本,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实现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必要之举.运用PEST-SWOT分析法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即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及内部环境要素,即优势(S)、劣势(W)、机遇(O)与挑战(T)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阐释,构建道斯矩阵后得出增长型(SO)、多元型(ST)、扭转型(WO)、防御型(WT)四种应对策略,使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更好地发挥优势、趋利避害、把握机会、着眼未来.

    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队伍建设PEST-SWOT分析法

    中学生数字韧性的关键维度、现实境况与提升策略

    贾雪姣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数字技术带来学校教育生态变革,使得数字能力日渐成为受教育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数字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与数字技术相关的风险时,通过了解风险、寻求方法、学习知识和技能、从压力中恢复并向前迈进来改变其行为表现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调查发现,当前T市中学生的数字韧性接近良好水平.具体而言,他们能较好地掌握数字安全策略,所接触的网络负面内容较少,感知到较高的网络压力,具有中等水平的心理韧性.其中,感知网络压力与心理韧性在性别、年级上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呈显著负相关.针对中学生在数字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压力,学校应采取措施提升其数字韧性水平,包括建立积极认知提升数字韧性,在学校教育中嵌入数字韧性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支持体系.

    数字韧性中学生数字教育

    被"计算"的童年: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生活假象及主体性建构

    汪鸿波戢迎双李永胜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日益普及而所型构出的数字时代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塑造了人们数字化的思维方式且泛化了数字的运用范畴.众多家庭普遍运用数字技术,使得儿童也被卷入数字化浪潮中并开启数字生活.儿童在参与数字生活中虽然有所获益,但也潜藏着巨大的数字风险.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居生活,缺乏正确的数字生活指导,导致他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数字生活陷阱中,儿童的主体性不断地受到侵蚀.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数字生活陷阱的基础上,基于个体主体性的理论视角,儿童应从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三个维度构筑其数字生活中的主体性.如此,儿童才可能避免数字伤害,在数字生活中成为受益者和主导者.

    农村留守儿童数字生活儿童主体性数字技术

    乡村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与对策建议——以浙江省磐安县为例

    张淑琼金雨琦赵小焕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实施乡村学龄前儿童亲职教育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缓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着力点.对浙江省磐安县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现状开展调研,发现乡村学龄前儿童家长教育意识不强、时间精力有限,对亲职教育的内容需求因人而异.对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发现磐安县在创设服务平台、打造服务队伍、拓展服务内涵方面虽然形成了 一些亲职教育的经验,但仍存在供需不匹配、工作实效不高等发展困境.为了有效提升乡村学龄前儿童家长的教育能力,须构建多元联动的亲职教育供给主体,打造专业一流的亲职教育工作团队,提供合乎需求的亲职教育服务内容,落实多样有效的亲职教育实施路径,建立动态追踪的亲职教育评价模式.

    亲职教育乡村学龄前儿童家长亲职教育需求亲职教育质量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胡珊珊邵小佩
    77-8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命是人类的永恒话题,生命教育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实行适切的生命教育,引导幼儿理解和热爱、尊重并敬畏生命,使得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具身认知理论突破传统认知科学的限制,构建了一个由"认知—身体—环境"组成的新认知模型.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的幼儿园生命教育在现实中存在教育观念偏颇致身心分离,教育内容片面、组织形式单一致身体实践不足,具身性情境不足致身体感知缺位,注重外部评价致身心发展不统一的问题.幼儿园生命教育实现具身性转向应当要身心协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身体力行,拓展生命教育内容和形式;寓身于境,多方协同开展生命教育;身心一体,注重生命教育全过程.

    具身认知理论幼儿园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