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郝瑜

季刊

1673-9876

xuebao@xisu.edu.cn

029-85309400

710061

西安市长安南路437号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CHS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学报的高品位和学术性。本刊以外语为主,兼顾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以及广大的外语爱好者。2000年学报编辑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学会工作单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外语教师国家意识现状分析与建构研究

    田晓蕾褚恩宏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意识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国家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和体现,也是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评估陕西高校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现状,探讨其国家意识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外语教师国家意识强烈,思政知识学习意向高,但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执行力有待提高.国家意识与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是一个融合概念,高校是培育公民国家意识的主阵地.外语教师的国家意识在思政融合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对于外语教师国家意识培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提供了创新性的思路与模型.

    高校外语教师国家意识国家意识培养课程思政

    次技术词汇历时变化特征及其对ESP教学的启示

    袁森郑文浩
    5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次技术词是ESP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但因词义变化较大,在教学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研究次技术词的历时变化特征可以更好地理解该词汇词义多变的原因.鉴于此,本文以油气储运英语为例,从历时角度出发,通过自建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次技术词的历时变化特征及其对基于学科的ESP教学的启示.本研究发现,油气储运英语中次技术词历时分布较为稳定,覆盖率趋于增长,不同时期同一次技术词词义概念意义增强且搭配范围扩大.就基于学科的ESP教学而言,了解次技术词历时变化可从历时、动态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次技术词,关注次技术词、技术词与非技术词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次技术词的词义变化,将次技术词汇学习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这对专业技术词汇的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次技术词汇历时变化特征ESP教学基于学科的外语教学

    翻译与治理:中共八大翻译机制探析

    任东升刘梦杰
    65-6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层面的翻译作为国家对内治理和对外交往的必要机制之一,是塑造党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话语形式和实践手段.因中国共产党参与世界社会主义治理的意图和新中国建设的政治任务要求而召开的中共八大设立了国内/际语际型翻译机制,成功履行其历史使命.本文透过八大筹备过程,探讨八大翻译机制.研究发现,八大翻译建构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翻译处→译者"三级组织架构和"高位规划和指导、中位实施和管理、低位执行和操作"的运行机制,并形成主体协作机制和"高度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伦理规范机制作为翻译的运行保障.从政治议题、会议规格和翻译机制来看,八大翻译是国家翻译在党代会的实践创新,开创了党代会设立国家翻译实践机制的新模式.

    国家翻译实践翻译机制中共八大翻译治理

    吴芳吉汉译彭斯诗歌译者行为研究

    李正栓吕欣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译者汉译彭斯诗歌由来已久,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吴芳吉堪称彭斯诗歌汉译的先驱.本研究主要基于吴芳吉汉译的《彭士诗十三篇》,以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外和翻译内两个层次出发,探究吴芳吉在翻译外的主客观因素影响下的务实性译者行为,以及翻译内为实现语言转换的求真性译者行为,同时讨论吴芳吉的汉译对彭斯诗歌翻译的贡献,旨在促进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并丰富彭斯诗歌汉译的研究.

    吴芳吉彭斯诗歌译者行为翻译外翻译内

    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探究

    刘金龙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茅盾的文学复译观是茅盾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文学复译观一直以来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本研究简要梳理茅盾文学复译行为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概述其文学复译实践,阐述其文学复译观,并对其文学复译行为进行文化阐释.茅盾的文学复译实践和对复译的理性思考,完全出于他对文学翻译事业的钟情和对时代重要翻译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关切.本研究深化了茅盾翻译思想研究,丰富了文学复译研究内涵,为中国翻译文学史和翻译家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

    茅盾文学翻译复译翻译思想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认知努力研究进展

    王家义王立阳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努力是探索译者大脑"黑匣子"如何运作的关键因素,也是译后编辑过程研究中极具挑战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译后编辑认知努力的定义及其常用的四种测量方法,梳理和评述了主要实证研究成果,并从研究问题、语言对、实验样本、研究方法与结论等五个方面反思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加深学界对译后编辑认知加工模式和机制的认识,为国内译后编辑实证研究和翻译教育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机器翻译译后编辑认知努力研究进展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现状、热点与趋势

    叶玉珠武忠正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已被视为提升中国全球影响力的关键战略之一,通过弘扬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可以有效地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树立起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国内研究对此已有诸多讨论,为勾勒出当前我国关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的全面图景,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2000-2023年国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领域的核心研究成果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1)国内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呈现阶段性特征,大体分为初创期(2000-2007年)、建设期(2008-2013年)、发展期(2014-2018年)和转折期(2019年至今);2)研究内容集中在四大主题,分别是关于跨文化传播机制建构的研究、以传播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实证研究、国别区域视角下的文化传播比较研究以及传播媒介研究;3)以新媒体为依托的新型对外传播方式研究、受众研究、对中华文化内容的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为前沿方向.本研究认为应加强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合作,增加传播者角色,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与新技术融合发展,了解受众心理,评估传播效果.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现状趋势文献研究

    "5W"传播模式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研究现状与路径探索

    胡强欧阳晓芬
    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3-202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相关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分析,以"5W"传播模式为理论框架,从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三个方面,梳理了近十年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我国沿海省份的传播主体更加重视非遗对外传播的研究;二是研究对于传播内容细化的关注度不够,同一类别研究下的特定非遗项目呈现单一化;三是研究探讨的传播渠道呈现多元化、市场化发展的态势.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非遗的对外传播,今后研究应该重视特定非遗类别和特定非遗项目的研究,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成果展开跨学科研究,同时强化民俗认同视角下"复调传播"多元格局构建的研究.

    "5W"传播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复调传播

    跨文化自觉视阈下区域形象对外传播模式研究

    米钰郭继荣李蓓岚
    99-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区域形象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随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公开发布,探究区域形象传播模式更加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分析陕西文化根脉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基于跨文化自觉的区域形象传播模式创新,并根据具体案例对传播模式进行深层阐释,为区域形象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借鉴.

    跨文化自觉区域形象对外传播"一带一路"倡议

    "游移视点"、文本游戏与自我意识——《羽毛球》中"空白"现象的审美反应分析

    王艳萍林斌楠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羽毛球》巧妙地略去了诸多重要信息,形成了沃尔夫冈·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空白".通过设置"空白",使用"游移视点",作者斯威夫特召唤读者加入到他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文本游戏,享受意义建构的权利与愉悦,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更为重要的是,"空白"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意识."空白"使文本中那些不确定因素具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使意义变得多样、立体而丰富,增加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羽毛球》"空白""游移视点"文本游戏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