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英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英语
现代英语
现代英语/Journal Modern Englis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认知文体学视角下李白与雪莱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朱疏桐
    93-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能够反映人类思维模式的认知工具,可以用来发掘作者在创作中的认知过程.隐喻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文章在Lakoff与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与雪莱诗作中的隐喻进行认知解读与比较,旨在说明诗歌利用了隐喻而产生其独特的魅力且广泛流传.

    隐喻李白雪莱

    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王子悦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教学不仅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外语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跨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英语教师是否具备跨文化教学能力.然而,与外语听说读写译教学相比,国内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跨文化教学实践上仍难实现其应有的育人价值.因此,本研究围绕着跨文化教学能力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以及如何提升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展开讨论,以期为英语教师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提供发展条件,为后续跨文化研究提供借鉴.

    英语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普洱茶信息说服文本中互动元话语及其说服功能探究

    刘莉敏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话语在文本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文章以中国普洱茶信息说服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建小型语料库,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Hyland的互动元话语模式,探讨商家如何利用互动元话语说服消费者购买产品.研究发现,五种互动元话语标记在信息说服文本中均有运用,并发挥了说服功能,但使用频率存在差异.增强语的使用最频繁,其次是态度和介入标记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较少,自我提及语的频率最低.本研究不仅提升了信息说服文本的效果理解,也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普洱茶互动元话语信息说服文本说服功能

    数字化背景下应用英语专业课堂转型及创新探索——以《交际英语口语》为例

    朱珂玉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应用英语专业如何进行课堂转型与创新.文章以《交际英语口语》课程为例,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及教学反馈,提出在POA教学法的基础上应用SPOC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创新的策略.结合数字化背景发展下相关工具及方法的使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数字化交际英语口语课堂转型SPOC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视域下地方纺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曹婷谭燕保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使命.在此背景下,文章以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为案例,探讨了地方纺织高校英语专业如何服务时代之需,创新教育模式,结合校本特色,把翻译、纺织和国际传播有机融合,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搭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平台,创建实践课程群并建立榜样学子典型案例库,形成了"课程+实践+情感"的翻译教育和育人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以培养理解当代中国、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新人.

    翻译能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三美论"视域下广西仫佬族民歌英译

    林舒敏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仫佬族民歌富有地域生态、历史生活、文学思想和音乐艺术的特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更是展现民族品格性格以及民族精神面貌的载体,其内容丰富,词句生动,形式多样,曲调优美,韵律和谐,结构工整.文章以许渊冲的"三美论"为理论基础,从意美悦心、音美悦耳、形美悦目三个维度探讨广西仫佬族民歌英译,正确传达原民歌唱词的思想内容,尽可能再现原文的意境、格律和形式之美,以使目标读者能获得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类似的审美感受,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

    广西仫佬族民歌英译"三美论"

    功能对等理论下《长安三万里》中唐诗英译探析

    陈瑞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形式日益多样化.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已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电影《长安三万里》呈现四十余首唐诗,其字幕翻译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探究该理论在《长安三万里》中唐诗英译的应用.

    功能对等《长安三万里》唐诗

    《三字经》英译中的"体""认"探索

    阳林靖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字经》作为国学经典著作,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且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和价值观.因此,如何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话语权,为重中之重.当前体认翻译学作为中国本土化的翻译理论,如何合理地将其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增强文化自信,为大势所趋.研究基于体认翻译学理论,对比分析《三字经》的翟译本和赵译本,旨在探析利用体认翻译学构建中国文化外译的有效路径.

    《三字经》体认翻译学对比分析中国文化外译

    陶瓷典籍中款识的英译研究——以《中国陶瓷图录》为例

    林桑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款识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作为陶瓷术语之一,款识的英译对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以 20 世纪英国陶瓷学家霍布森创作翻译的《中国陶瓷图录》为例,将图录中六种款识类型分成两个大类,探究款识的翻译方法,并结合款识相关的历史和人文等因素,对霍氏译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以期能为陶瓷术语的英译提供参照.

    术语翻译款识霍布森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翻译行业之变——以英汉互译为例

    何谐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译行业在全球化与技术革新的背景下正经历着深刻变革.英汉互译不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简单过程,更是涉及复杂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理解和分析翻译行业当前的变革.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中提出的四个"新"——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工具以及新的基础设施,分析了这些要素如何共同推动英汉翻译行业的发展与转型.通过对翻译行业从业者的技能更新、翻译工具的技术革新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方面的探讨,文章旨在揭示这些因素如何改变翻译的生产力和服务质量.

    新质生产力英汉互译翻译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