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现代矿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现代矿业
现代矿业

刘效良

月刊

1674-6082

xdky@vip.163.com

0555-2404809,2309828

243004

安徽省马鞍山市经济开发区西塘路666号

现代矿业/Journal Modern Mining
查看更多>>传播现代矿业技术,拓展先进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范围和层次,提升我国传统矿业工程技术水平,活跃学术思想,传播矿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改造经验,以市场为导向,密切联系现场实际,对象:矿业企事业单位、科研设计单位、矿业院校、矿业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经理、厂长、工程技术人员及国外相关矿业企业驻华机构工作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木里某金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胡强黄若海
    192-195,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四川木里某金矿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成、载金矿物的粒度以及金的赋存状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化学分析、镜下鉴定、MLA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含量为2.18 g/t,金粒度极细,主要分布在0.010 mm以下,微粒金占相对含量的99.70%.金主要以包裹金形式存在,占85.83%,粒间金与裂隙金其次,但是其载体矿物黄铁矿、毒砂嵌存粒度以粗、中粒为主,易于单体解离,金矿物的这种嵌存特征适宜于浮选工艺.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55%条件下,通过1粗2精3扫闭路浮选试验可获得金品位37.47 g/t的金精矿,金回收率高达94.02%.

    金矿黄铁矿毒砂嵌布特征

    攀西地区某低品位钒钛磁铁矿干式磁选预选抛尾工艺试验研究

    薛忠言李从德张凛高春庆...
    196-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攀西地区某低品位钒钛磁铁矿TFe、mFe、TiO2品位分别为13.98%、4.99%、6.09%,对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常规破碎—干式磁选预选抛尾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给矿粒度-10 mm,弱磁选皮带线速度2.5 m/s、分隔板距离440 mm,强磁选皮带线速度2.38 m/s、分隔板距离440 mm条件下,获得的预选精矿产率为77.57%,TFe、mFe、TiO2品位分别为15.58%、6.34%、7.10%,TFe、mFe、TiO2回收率分别为86.46%、98.61%、90.46%.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磁选预选抛尾提高入磨矿石品位,降低后续磨选系统矿石处理量提供技术依据.

    钒钛磁铁矿磁选预选抛尾

    内蒙古某白云石矿浮选脱硅试验

    王丽明段锦文刘峰王文表...
    199-201,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某白云石矿作为内蒙古地区优质白云石的生产基地,其矿石中的石英含量较高,严重影响了白云石的品质,进而影响了后续钢铁冶炼的效率和炉渣性能.为提高该白云石的品质,采用破碎—磨矿—浮选工艺进行脱硅处理,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磨矿细度和药剂制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试验条件下,通过1粗1精1扫浮选闭路流程,获得了MgO品位21.59%、CaO品位31.04%、SiO2含量0.53%的白云石精矿,SiO2去除率达到82.83%,为该白云石矿的脱硅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为该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白云石矿浮选脱硅

    印度某条带状赤铁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

    延黎袁启东谭国超黄武胜...
    20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好地利用印度某条带状赤铁矿石,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矿物自动分析仪(MLA)结合化学分析等手段,对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元素赋存状态、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铁品位为35.86%,SiO2含量为48.67%,其他元素含量均较低.矿石中金属矿物以赤铁矿为主,另有少量褐铁矿、磁铁矿、菱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少量硅酸盐矿物角闪石、黑云母、绿帘石、钠长石等.矿石主要构造为条带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主要结构有斑状结构、浸染状结构、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和纤维状结构等.矿石中赤铁矿主要呈斑状集合体并形成条带与石英交互嵌布,斑状赤铁矿中包裹细粒石英,包裹体粒度微细;矿石中石英主要呈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嵌布,其中常常包裹细粒、微细粒赤铁矿,包裹体粒度微细,磨选时两者很难完全解离,会对铁精矿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条带状赤铁矿工艺矿物学嵌布特性结构构造

    辽阳某高硫铁精矿脱硫半工业试验探究

    张文缙王文龙
    206-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阳某高硫铁精粉硫含量3.51%,-38 μm占61.60%.铁主要赋存于磁铁矿和硫化物中,赋存于磁铁矿中的铁分布率为88.02%,赋存于硫化矿(主要为磁黄铁矿)的铁分布率为10.58%.为降低铁精矿硫含量,进行了降硫半工业试验探究.结果表明,在给矿浓度43%条件下,以硫酸为活化剂、异戊基黄药+丁铵黑药(质量配比4∶1)为捕收剂,采用浮选柱经1粗1精1扫反浮选流程选铁,最终可以获得铁品位67.06%、硫含量0.35%的铁精矿.

    铁精粉脱硫半工业试验浮选柱

    新型稳泡剂黄蓍树胶对全固废基泡沫混凝土性能影响

    杨红军宫清峰齐子函王同宾...
    209-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沫的稳定性是影响全固废泡沫混凝土(SWFC)性能的关键因素,提高发泡液黏度被认为是提高预制泡沫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以黄蓍树胶为新型稳泡剂,研究了其对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了黄蓍树胶对SWFC抗压强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黄蓍树胶的掺入增加了发泡剂的发泡倍数及泡沫的稳定半衰期时间,提升了泡沫的稳定性;在以双氧水为发泡剂的体系中,随着黄蓍树胶添加量的增加,SWFC的抗压强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黄蓍树胶添量为0.2%时,SWFC的微孔比例最大,孔径分布更均匀;适量的黄蓍树胶可降低发泡孔径,同时促进胶凝材料水化反应及增强孔壁的密实度,从而显著提高SWFC的抗压强度.XRD和SEM分析结果显示,SWFC中水化产物为氢氧化钙(CH)、钙矾石(AFt)、水合硅酸钙(C—S—H),水化产物的生成提升了SWFC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实现了SWFC超轻质和高强度的要求,进一步扩大了固废资源化利用范围.

    黄蓍树胶泡沫稳定性全固废泡沫混凝土

    基于湖仓架构的智能矿山大数据融合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

    王雪峰蒋鑫俞进发张正飞...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矿山传统生产方式存在的安全性低、资源浪费大等问题,提高矿山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遵循《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的基础上研发基于湖仓架构的智能矿山大数据融合共享平台,整合矿山IT系统20余项、OT数据3万余项,实现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应用.研究表明,基于湖仓架构的智能矿山大数据融合共享平台能有效优化矿山数据资产管理,降低数据应用难度,提升智能矿山建设进度.在实际应用中,德兴铜矿的运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用工、用能、运维成本每年降低60万、270万、90万元,安全事故发生率降低30%.基于湖仓架构的智能矿山大数据融合共享平台对推动矿山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践意义.

    湖仓架构矿山智能化建设大数据融合共享

    基于DEM-MBD-FEM的振动筛物料冲击性能研究

    杜建斌任世业
    219-22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某三轴椭圆振动筛机采用离散元法与多体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引入有限元法对物料冲击下的筛体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入料速度对筛分性能和冲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入料速度为4~8 kg/s时,随着入料速度的增大筛分效率先增加,当入料速度进一步增大,筛分效率随之降低;稳态时排料端物料平均速度随着入料速度的增加持续减小,当入料速度为6 kg/s时,筛分效率最大为78.16%;筛上物质量最大值与冲击力最大值两者与入料速度之间的关系都为近似正相关,筛网与侧板的变形和应力随着冲击力的增加而变大.研究结果可以为振动筛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椭圆振动筛冲击力离散元耦合筛分性能

    膜功能材料及技术在盐湖提锂中的应用

    季常青钟萍丽
    22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技术快速发展,对锂材料的需求空前高涨.针对如何高效地从卤水中提锂的问题,归纳分析了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电渗析膜、双极膜等膜功能材料在盐湖提锂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吸附+膜法"耦合工艺可以实现高效提锂;膜法提锂技术具有能耗低、选择性强等特点,过程主要消耗电能,减少了对外购化学药剂的依赖,能够满足偏远矿区盐湖提锂的需求.未来研究方向可针对膜的抗污染能力不强,盐度过高会导致纳滤膜对锂镁分离效果变差,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对给料温度有严格要求等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盐湖提锂膜材料富集分离组合工艺

    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围岩松动圈预测模型研究

    王晓玲董亚宁吕永建
    227-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矿山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中工作量繁重、测试成本高等问题,结合白象山铁矿实际工程,提出联合运用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构建松动圈预测模型,以实现松动圈范围的预测.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松动圈影响指标,通过频数分析确定重点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定了用于松动圈预测的指标;基于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构建GA-BP松动圈厚度预测模型;基于收集的松动圈数据,形成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用训练样本训练预测模型,用测试样本检验预测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在经过30次迭代后,遗传算法适应度已非常接近最佳适应度.在5组测试数据中,最大的误差为15.2 cm,最小误差为1.13 cm,均不超过20 cm,说明该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可靠性.

    地下巷道松动圈预测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