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姚树桥

双月刊

1005-3611

zlcy@chinajournal.net.cn

0731-85292472

410011

湖南省长沙市人民路139号湘雅二医院内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中央级学术性刊物。内容涉及临床心理学的各分支学科:心理和教育评估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心理治疗与咨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心理测量和治疗技术研究、不同人群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研究以及本学科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的报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班级欺凌规范与追随欺凌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跃鹏孟维杰杨岭
    779-783,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班级欺凌规范与旁观者追随欺凌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同辈压力的中介作用和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班级欺凌规范问卷、同辈压力量表、道德推脱量表、欺凌追随者量表对2186名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个体感知到的班级欺凌规范与旁观者追随欺凌行为显著正相关;(2)同辈压力在班级欺凌规范与旁观者追随欺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道德推脱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后两半段路径.具体而言,道德推脱水平高的学生更倾向于将班级欺凌规范内化为同辈压力,且更倾向于将同辈压力付诸追随欺凌行动.结论:同辈压力在班级欺凌规范对旁观者追随欺凌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道德推脱对该过程产生调节作用.

    班级欺凌规范旁观者追随欺凌行为同辈压力道德推脱

    社区参与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社区认同的纵向中介作用

    吴文峰吴洪翔吴汶蔚李大林...
    784-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社区参与、社区认同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通过入户方式,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社区认同量表以及社区参与问卷,间隔约6个月向搬迁户共实施三次调查,其中完成全部次数调查的有效被试为383人.结果:相关分析表明,三个调查时间点的社区认同与生活满意度测量结果均显著正相关,而社区参与和社区认同以及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则在不同调查时间点存在差异.纵向中介效应分析发现,T1时间点搬迁户社区参与对其T3时间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预测效应不显著(effect size=-0.034,P=0.424),但T2时间点社区认同作为中介变量的正向中介效应显著(effect size=0.035,P=0.016).结论:社区参与可以借助社区认同作为"桥梁"促进搬迁户生活满意度的提升.

    生活满意度社区参与社区认同

    网络同一性实验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一项条件过程模型分析

    黄嘉鑫王树青井玉汝
    789-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同一性实验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关系,并考察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和线上积极反馈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网络同一性实验量表、线上积极反馈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问卷、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对224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同一性实验显著正向预测自我同一性获得状态;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效应显著;线上积极反馈在网络同一性实验对自我同一性获得影响中的正向调节效应显著.结论:网络同一性实验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关系密切,网络同一性实验在直接影响自我同一性获得的同时,还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调节机制和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

    网络同一性实验线上积极反馈核心自我评价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素养对高职生手机依赖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彭咏梅杨琴凌瑞杨小兵...
    794-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高职院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素养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以及负性情绪和特质正念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心理健康素养问卷、手机依赖指数(MPAI)中文版、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版(DASS-21)以及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对4993名高职生进行测查.结果:(1)心理健康素养与手机依赖、负性情绪显著负相关,与特质正念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与手机依赖显著正相关,特质正念与负性情绪、手机依赖显著负相关.(2)负性情绪在心理健康素养与手机依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特质正念对负性情绪与手机依赖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高水平正念者负性情绪对手机依赖的作用更大.结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通过负性情绪影响手机依赖,特质正念在负性情绪对手机依赖的影响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心理健康素养手机依赖高职生

    成对数据分析之共同命运模型及其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

    刘畅伍新春
    799-803,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命运模型(CFM)是成对数据分析的重要方法,其基本假设是成对关系中的个体由于暴露于相同的因果关系中,造成个体观测指标分数的变异来源于成对水平上的因素,从而形成数据的非独立性.作为主客体互倚性模型(APIM)的备选模型,CFM提供了成对水平上的信息.现阶段CFM在家庭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基于家庭系统理论,未来研究可在模型拓展、家庭多方评价及家庭外情境的应用等方面有所拓展.

    成对数据共同命运模型主客体互倚性模型家庭研究

    死亡无畏的内隐测量及其在内隐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间的调节作用

    练诗涵王碧杨芰荷杨丽...
    804-809,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死亡无畏的内隐测量方法,并检验内隐死亡无畏在内隐自杀意念与自杀尝试间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招募45名一个月内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基线时间测量自杀想法及行为史、获得性自杀能力量表,并进行死亡无畏内隐联想测验、死亡/自杀内隐联想测验,一个月后随访测量自杀行为筛查问卷.结果:(1)不同自杀尝试史被试的内隐死亡无畏水平差异显著;(2)在内隐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作用中,内隐死亡无畏具有边缘显著的调节作用,表现为仅在内隐死亡无畏水平中与高的个体中,内隐自杀意念能够显著预测自杀尝试.结论:内隐死亡无畏能够显著区分不同自杀尝试史个体;内隐死亡无畏在内隐自杀意念到自杀尝试之间的作用需进一步探索.

    内隐自杀意念内隐死亡无畏自杀尝试内隐联想测验

    湖南省青少年心理创伤的流行与分布特征

    彭玮婧张成成胡宓肖水源...
    810-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青少年创伤事件和创伤体检的现状及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横断面设计,在湖南省十四市/州选取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对青少年的创伤事件、创伤体验、精神健康问题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测量.结果:创伤事件的终生报告率和过去一年报告率分别为89.7%和69.5%.创伤体验为极重度的占比最高的是性侵犯/性骚扰事件(7.39%).女生、来自城市、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低、家庭年收入<3万元、教养方式为冷漠型、抽烟、饮酒、低体力活动、玩电子游戏>4小时/天、有精神健康症状者心理创伤更高.结论:应重点关注报告率高及有严重创伤体验的创伤事件,识别高风险人群并提供有效的干预以预防和减轻心理创伤带来的影响.

    创伤事件创伤体验青少年

    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留守儿童自伤的关系: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吴旻张杰许英美王亚冰...
    818-823,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考察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留守儿童自伤的相互预测作用.方法:采用父母粗暴养育量表、同伴侵害量表和自伤量表对540名留守儿童进行为期1年的3次追踪调查.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与其自伤具有同时性和继时性显著相关.(2)交叉滞后分析表明,留守儿童T1父母粗暴养育可预测T2自伤,但自伤对父母粗暴养育的延时预测不显著.同伴侵害与自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预测作用,不同留守类型不存在差异.结论:留守儿童父母粗暴养育与自伤存在短期单向作用,同伴侵害与自伤存在长期双向作用.

    非自杀性自伤父母粗暴养育同伴侵害留守儿童交叉滞后

    青少年睡眠问题与抑郁症状关系的网络分析

    张小崔杨颜慈雷辉董戴凤...
    824-8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青少年睡眠问题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以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湖南省3所初中学校共1801名初中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和儿童抑郁量表评估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状,使用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评估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状的关联.结果:(1)睡眠问题与抑郁症状的连接主要通过节点日间功能障碍/主观睡眠质量与快感缺失实现.在男生组中,日间功能障碍与快感缺失联结最紧密;在女生组中,主观睡眠质量与快感缺失联结最紧密.(2)日间功能障碍是强度最高的睡眠问题,快感缺失是强度最高的抑郁症状.在男生组中,日间功能障碍是强度最高的睡眠问题,快感缺失是强度最高的抑郁症状;在女生组中,睡眠障碍是强度最高的睡眠问题,快感缺失是强度最高的抑郁症状.结论:日间功能障碍和快感缺失是青少年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状关联的关键特征,可能是缓解青少年睡眠问题和抑郁症状的重要干预目标.

    睡眠问题抑郁网络分析青少年

    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网络风险行为和网络受欺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丘文福叶一舵
    83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以及网络风险行为和网络受欺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问卷、网络风险行为量表、网络受欺负问卷和抑郁量表对107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抑郁;(2)网络风险行为和网络受欺负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抑郁之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风险行为和网络受欺负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与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可通过网络风险行为和网络受欺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抑郁.

    网络使用非适应性认知网络风险行为网络受欺负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