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李兰娟

月刊

1005-376X

wstzz@126.com

0411-84787163

116044

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C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国内外人体微生态学、动植物微生态学及分子水平的微生态学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动态、成果和技术方法,包括生态制品(人用、兽用、水产、环境等)的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微环境的平衡关系以及微生态失调造成疾病的防治研究、实验室技术等,以及促进微生态学与生命科学各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通窍活血汤联合益生菌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胡洋洋王常娟杜静静苟秉林...
    569-573,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通窍活血汤联合益生菌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认知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来我院进行重症脑出血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案+益生菌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均有上升,而对照组患者MMSE和MoCA评分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均下降,双歧杆菌数量均上升,且对照组患者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下降程度和双歧杆菌数量上升程度均不及观察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的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56%vs 77。78%,P<0。05)。结论 通窍活血汤联合益生菌能够有效改善重症脑出血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肠道菌群情况。

    通窍活血汤益生菌重症脑出血认知功能肠道菌群

    精神分裂症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其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

    兰吴沅胡伟明兰智勇
    574-576,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SCZ)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并探讨SCZ患者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衢州市第三医院精神科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首发SCZ患者为观察组,共68例;随机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共70例。观察两组对象肠道菌群特征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并分析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均低于对照组,而拟杆菌数量多于对照组(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歧杆菌、乳杆菌与炎症因子水平均呈负相关(均r<0,均P<0。05),而拟杆菌与炎症因子水平呈正相关(均r>0,均P<0。05)。结论 SCZ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情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有益菌数量减少,而拟杆菌等条件致病菌数量增多,并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密切相关。

    精神分裂症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相关性

    阿尔茨海默病肠道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研究

    雷雯慧高婕徐鹏程译文...
    57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肠道细菌组和真菌组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宿主应答的互作关系。方法 收集AD患者(n=39)和健康者(n=39)粪便样本和空腹血清样本,提取样本总DNA,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样本中细菌和真菌的组成,并采用人27细胞因子联合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AD患者肠道细菌菌群多样性(Shannon指数)和丰富度(Observed OTUs,Chao 1指数,ACE指数)显著下降(P<0。05),产丁酸菌中的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罗氏菌属(Roseburia)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产乳酸菌中的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显著增加(P<0。05)。肠道真菌菌群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菌群组成中克柔假丝酵母菌(Candida xylopsoci)和埃切假丝酵母菌(Candida etchellsii)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而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和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显著增加(P<0。05)。AD 患者血清中 IFN-γ,MIP-1α 和 MCP-1 显著降低,而 TNF-α 和IP-10显著升高(P<0。05);网络互作分析发现,AD肠道关键功能细菌、真菌和炎症标志物的互作网络更为复杂。结论 AD患者肠道细菌组和真菌组发生显著改变,并与外周炎症因子相关,这为探索AD发病新机制和早诊早治提供新的线索。

    阿尔茨海默病粪杆菌酵母菌高通量测序TNF-α

    微生态制剂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郑波王卷丹刘永东
    584-58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生态制剂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368例结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手术组和联合组,各184例。手术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联合组患者在手术组基础上给予微生态制剂(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辅助治疗。评估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4周肠道黏膜愈合情况,术前与术后3个月肠道菌群变化情况,术前与术后3个月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患者肠道黏膜修复情况优于手术组(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高于手术组,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手术组,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手术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复发率(0。00%、2。72%)均低于手术组(3。80%、11。41%)(均P<0。05)。结论 微生态制剂辅助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良好,可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减轻炎症反应,有助于患者降低复发率。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微生态制剂结肠息肉肠道菌群血清炎症因子

    结肠癌患者血清suPAR和GRP78水平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研究

    丁思洁马粤云马佳颖
    589-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和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在结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接收的116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结肠癌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uPAR和GRP78水平。采集两组新鲜粪便进行革兰氏染色,根据镜下菌群数量将疾病组分为菌群正常组(n=41)、菌群失调Ⅰ度组(n=30)、菌群失调Ⅱ度组(n=24)、菌群失调Ⅲ度组(n=21)。比较各组血清suPAR、GRP78水平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分析血清suPAR、GRP78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 结肠癌组血清suPAR和GRP7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患者肠道失调情况越严重,血清suPAR、GRP78水平越高(P<0。001);结肠癌组肠球菌数量较对照组多,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较对照组少(P<0。001),患者肠道失调情况越严重,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越少,肠球菌数量越多(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suPAR(r=0。830,P<0。001)、GRP78(r=0。766,P<0。001)水平与肠球菌数量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r=-0。799,P<0。001;r=-0。780,P<0。001)、乳杆菌(r=-0。792,P<0。001;r=-0。712,P<0。001)数量呈负相关。结论 结肠癌患者血清suPAR和GRP78水平增加,可能与肠道菌群和其失调程度有关。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葡萄糖调节蛋白78结肠癌肠道菌群失调

    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清除率的相关性

    陈鑫
    594-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阴道微生态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患者HPV清除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防治宫颈癌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病例信息、阴道分泌物及HPV核酸检测标本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对所有HR-HPV患者连续随访1。5年并每间隔6个月进行1次生殖道HPV分型检测,间隔3个月复查1次白带常规。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HR-HPV清除率与阴道微生态的关系。结果 HPV分型显示HPV 16、52、58型感染人数最多,分别为39例(27。46%)、28例(19。72%)、32例(22。54%)。阴道微生态检查结果显示,23例(7。37%)患者诊断为滴虫性阴道炎(TV),132例(42。31%)患者诊断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病(VVC),157例(50。32%)患者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BV)。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V、VVC不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x2=1。988,P=0。159;x2=1。765,P=0。184),BV 是 HR-HPV 感染的危险因素(x2=4。200,P=0。040)。110 例 HR-HPV阳性患者中,有67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改善,其中有41例(61。19%)患者HPV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43例患者阴道微生态未改善,但有15例(34。88%)患者HPV核酸检测结果转阴,提示阴道微生态可能是HR-HPV清除率的影响因素(x2=7。254,P=0。007)。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微生态改善是HR-HPV清除(转阴)的保护因素(OR=0。340,95%CI:0。153~0。754,P=0。008)。结论 阴道微生态改善可以显著提高HR-HPV清除率,是HR-HPV清除的保护因素。

    阴道微生态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清除率宫颈癌

    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与肠道微生态

    徐翔秦旨文郑齐倪佳丽...
    598-60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人数众多,如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往往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等。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逐渐关注和肠-肝轴概念的提出,研究人员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往往具有不同的特征,进而探讨肠道微生态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和肝衰竭等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之间的关系,以期能更有效地使用肠道微生态技术。本文主要从上述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着手,总结肠道微生态在相关疾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乙肝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肠道微生态

    肠道菌群与骨关节炎危险因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刘建军齐鑫陈欣王多贤...
    602-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衰弱性关节疾病,以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软骨下骨重建和滑膜炎为主要特征。进一步确定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对于开发新的预防措施和完善相关治疗方法至关重要。随着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肠道菌群在骨关节炎发病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诱发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如遗传、年龄、性别、饮食、代谢、中枢神经系统、运动和关节损伤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从而导致骨关节炎具有个体差异性。为进一步明确肠道菌群与各因素间的联系,探索骨关节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文就肠道菌群与骨关节炎常见致病因素间的相关性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完善治疗骨关节炎的策略提供新的视角与参考。

    骨关节炎肠道菌群危险因素相关性个体差异

    基于分子机制及生物标志物探讨肠道微生物在酒精性肝病中的作用

    陈延绅张琦刘亚楠
    608-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酒精性肝病包括一系列肝脏疾病,从脂肪变性到酒精相关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目前,酒精性肝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此外,肠道微生物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在酒精性肝病的发展中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即酒精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的功能,从而导致肝脏疾病的发生。鉴于肠道微生物、酒精和肝损伤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肠道微生物已成为酒精性肝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将重点探讨肠道微生物参与酒精性肝病发病的潜在机制,并分析肠道微生物作为监测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的潜力,旨在为酒精性肝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

    酒精性肝病肠道微生物分子机制生物标志物

    益生菌在拉丁美洲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崔倩
    612-616,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益生菌是足量摄入后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拉丁美洲的畜禽养殖业中。乳酸菌、酵母和放线菌这3类益生菌已经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哥伦比亚这4个拉丁美洲的养殖大国中得到了认可。益生菌通过分泌抗菌物质产生拮抗作用、肠道定植和竞争排斥、免疫调节和免疫刺激以及产生有益代谢产物的作用机制促进畜禽的生长和消化,提高肉质和蛋奶产量,预防动物疾病。本文总结益生菌在上述4个拉丁美洲国家的应用状况,以期为我国益生菌资源的进一步探索、开发和安全利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指导。

    益生菌畜禽养殖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