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中医药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中医药学刊
中华中医药学刊

康廷国

月刊

1673-7717

zhzyyxk@vip.163.com

024-31207045

110032

沈阳市皇姑区崇山东路79号

中华中医药学刊/Journal Chinese Arch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医药学刊》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全国几种大型中医药学术刊物之一。编委会中,由4名院士及全国最负盛名的20余位名中医专家(均为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作为顾问,全国26所中医院校校长担任编委,为高层次、高品位的中医药期刊。主要面向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中医药学术发展同步。重点报道专家、学者及各级立项课题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国家级科研项目开辟有绿色快速通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au蛋白磷酸化探讨中医药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李昱辰赵伟田李灿委尹爱武...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Tau蛋白是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轴突的微管相关蛋白,其过度磷酸化则丧失与微管结合的能力,造成微管解聚、轴突转运障碍,形成Tau聚集体,进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凋亡,导致AD的发生.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通过多通路、多靶点调控Tau蛋白磷酸化来干预AD.主要以Tau蛋白磷酸化为切入点,对干预AD中医药的种类和作用机制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医药防治AD的研究提供参考.

    阿尔茨海默病Tau蛋白中医药干预

    大黄?虫丸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朱燃培李小青张华张亚玲...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黄䗪虫丸出自《金匮要略》,是治疗"虚劳干血"类疾病的经典名方,近年来广泛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肝癌的综合治疗中.检索整理近20年文献,从中医组方特色、临床应用、分子机制三方面总结大黄䗪虫丸治疗肝癌的相关研究,发现大黄䗪虫丸在中医组方上具有虫类逐瘀、草本养虚,肝脾同调、两脏兼顾,蜜丸为剂、峻药缓图等特色,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在临床上无论是联合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还是联合静脉化疗,均可减轻治疗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有效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此外,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以及肝转移癌患者,单药应用也可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终末期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临床疗效确切,且可长期应用,安全性较高.机制研究中发现大黄䗪虫丸具有抗肝癌前病变、保护肝细胞,调节肝功能,抗肝癌细胞转移、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促进血管正常化、调节免疫等相关机制,分子机制明确.通过以上三方面,全面详细阐述了大黄䗪虫丸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并对目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出不足与改进,以期为后续深入研究及抗肿瘤新药的研发提供思路和依据.

    大黄䗪虫丸肝癌研究进展中医药综述

    枸杞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张雪燕戴瑜婷王艺璇何洋...
    174-183,后插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枸杞是一种药食两用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的加工中.研究表明其含有多糖类、黄酮类、花色苷类、原花青素类、生物碱类等多种化学成分,且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降糖调脂、降压、抗肿瘤等药理作用.通过对枸杞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的研究思路,从传统功效、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有效性等方面进行枸杞质量标志物预测,为枸杞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枸杞枸杞多糖黄酮类花色苷类原花青素类生物碱类质量标志物

    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马帅帅章莹徐玲霞简晖...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相继有30种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被报道,这些中药分布非常广泛,主要分布在蔷薇科和豆科植物中,另外在鼠李科、伞形科、菊科等植物中也有分布.食药两用中药的有效成分类型也极其广泛,主要包括萜类、黄酮类、多糖类、提取物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因此,对其分别进行梳理和归纳,发现其中萜类化合物主要以五环三萜类和四环三萜类居多,其次是单萜类、倍半萜类、环烯醚萜苷类.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含有黄酮类、异黄酮类,其次是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此外,发现大量的多糖类和提取物类化学成分存在于食药两用中药中.这些化学成分具有不同的药效作用,应用于不同类型的肿瘤疾病,且抗肿瘤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发现,这些食药两用中药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增强免疫调节等多方面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系统综述了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食药两用抗肿瘤中药新药的研究以及产品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食药两用中药抗肿瘤有效成分作用机制

    厚朴Dirigent基因家族的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张柏年赵明海田徽张元元...
    189-193,后插17-后插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木脂素是药用植物厚朴中一类主要的活性物质,其合成与Dirigent(DIR)基因家族密切相关,然而厚朴中的DIR基因尚未被研究.研究旨在鉴定厚朴中的DIR基因,同时筛选出与木脂素合成相关的DIR基因.方法 在获得厚朴全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本地BLAST将厚朴全基因序列与已知的模式植物拟南芥的25个DIR基因进行比对后,共筛选最终得到20个含有dirigent保守结构域的HoDIR基因,然后对这些基因进行包括蛋白质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蛋白二级结构、蛋白三级结构、保守结构域等在内的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拟南芥的25个DIR同源基因构建发育树并进行相关的分析.结果 20个HoDIR基因只含有1个完整或非完整dirigent保守结构域,以及普遍存在于各HoDIR中的5种保守基序.相对分子量为18 736.48 Da左右,理论等电点为5.05~10.27,碱性蛋白居多;除HoDIR4外均表现为稳定性蛋白;除HoDIR9外,均为疏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主要位于叶绿体和细胞壁,少数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蛋白质二级结构中主要结构元件为延伸链和无规则卷曲;蛋白质三级结构大致相似,其中HoD-IR6和HoDIR9与拟南芥中DIR-a亚族的AtDIR6结构极为相似.结论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厚朴中的DIR基因分为3个亚族:DIR-a、DIR-b/d、DIR-e.其中HoDIR6和HoDIR9属于DIR-a,可能参与调控厚朴木脂素合成.对厚朴DIR基因家族的挖掘与鉴定,为厚朴木脂素的生物合成及其药效、品质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厚朴木脂素DIR蛋白生物信息学

    H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成分含量测定评价香附质量

    李莹莹纪亮雷敬卫杨春静...
    194-199,后插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香附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结合4种化学成分含量对不同产地及用药规格香附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采集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CA)等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不同产地及用药规格的香附药材进行区分比较.利用HPLC法测定香附药材中香附烯酮、α-香附酮、木犀草素和阿魏酸的含量.结果 CA和PC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香附均可单独聚为一类,而浙江金华与其他产地香附差异最大,河南尉氏香附综合得分最高,质量较优;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discriminant,OPLS-DA)结果显示,指纹图谱中13号峰(α-香附酮)、10号峰(香附烯酮)和14号峰是不同产地间香附质量产生差异的主要成分.广东湛江和浙江金华香附中香附烯酮与α-香附酮含量较为接近,香附烯酮含量远大于河南香附,α-香附酮含量远小于河南香附;不同产地香附中阿魏酸和木犀草素含量差异不大.去皮后香附中香附烯酮、α-香附酮和木犀草素含量降低,阿魏酸含量增加.结论 不同产地间香附质量存在差异,以河南香附质量最佳.去皮前后香附化学成分相似,无明显种类差异.

    香附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化学模式识别

    植物药总黄酮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

    李明奇赵晓璐高晓阳马月宏...
    200-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药总黄酮(total flavones,TF)包含的类型十分复杂,每种植物药所包含的总黄酮各不相同.植物药总黄酮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包括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能够保护缺血性心肌损伤(ischemic myocardial injury,ICM)以及抗高血压(hypertension,HBP).还能够保护肝脏和肾脏,对抗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保护肾功能,另外对癌症和肿瘤也有一定的对抗作用.除此之外植物药总黄酮还具有调节代谢的药理学作用.凭借丰富的药理学作用,总黄酮逐渐受到现代药理学人员的重视,是中药方剂的重要成分,能够治疗高血压病以及病毒性感染所致的心肌损伤,也能够治疗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及其并发症以及失代偿期 乙型肝炎肝硬化(decompensated hepatitis B cirrhosis)等肝脏疾病.在癌症的对抗中,能够抗肝癌(liver cancer)、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THCA)以及妇女晚期卵巢癌(advanced ovarian cancer)等多种癌症.在呼吸系统中能够治疗颈淋巴结炎(cer-vical lymphadenitis)、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URTI)、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等.还能够治疗白癜风(vitiligo)和黄体功能不全型先兆流产患者等.总结植物药总黄酮药理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情况,以期能够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和信息基础.

    总黄酮药理作用机制应用心血管肝纤维化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潘华兰昊郝坤
    205-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CV)的疗效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医院收治的138例CV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温针灸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丹葛汤加减治疗),每组69例.连续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浆内皮素(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主症、次症及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主症、次症及总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主症、次症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66/69)高于对照组85.51%(59/69)(P<0.05).观察组治疗1周、2周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2周后的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血浆ET-1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CGRP水平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丹葛汤加减结合温针灸治疗CV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血浆ET-1、CGRP水平,且安全可靠.

    丹葛汤温针灸颈性眩晕症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温阳健脾化痰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疗效及对HNP1-3、IL-17变化的研究

    马建芳周媚李秋徐文丽...
    209-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温阳健脾化痰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的疗效及对患者α-防御素1-3(HNP1-3)、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变化影响.方法 选取诸暨市人民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4月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缓解期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体位引流、盐酸氨溴索片等常规治疗,汤剂组加用温阳健脾化痰汤治疗,连续治疗4周.分析两组治疗4周后的疗效,检测两组肺功能、相关血清因子及圣乔治呼吸问卷(SGOR)评分、6 min步行距离(6MWT)的差异.结果 汤剂组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0.70%,39/43)高于对照组(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汤剂组治疗4周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2.86±0.42)L]、用力肺活量(FVC)[(2.96±0.33)L]、FEV1/FVC(60.47%±6.8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HNP1-3、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IL-1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汤剂组治疗4周后除IL-2水平高于对照组外,其他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SGOR评分、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汤剂组治疗4周后6MWT[(394.11±70.14)m]长于对照组,SQRQ评分[(12.41±3.65)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阳健脾化痰汤辅助治疗支气管扩张可改善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

    温阳健脾化痰汤支气管扩张α-防御素1-3炎症因子肺功能

    不同壮数温针灸联合痹痛汤方加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应海芬黄芳王力施晓慧...
    213-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壮数温针灸联合痹痛汤方加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医院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KOA患者150例,随机分为3组各50例,均在常规西医及康复基础上予以温针灸联合痹痛汤方加减治疗,1壮组给予1壮温针灸、2壮组给予2壮温针灸、3壮组给予3壮温针灸.3组均治疗1个月后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对比治疗前后3组患者关节功能[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软骨修复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血清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2,COX-2)]、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igh-shear blood viscosity,HBV)、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blood viscosity,LBV)、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3壮组有效率为94.00%(47/50),2壮组有效率为92.00%(46/50),均明显高于1壮组(74.00%,3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壮组与2壮组组间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WOMAC量表各维度评分、CRP、COX-2、HBV、LBV、HCT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3壮组、2壮组上述指标明显低于1壮组(P<0.05),而3壮组与2壮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TGF-β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3壮组TGF-β水平明显高于1壮组(P<0.05),2壮组TGF-β水平明显高于1壮组(P<0.05),而3壮组与2壮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壮组及3壮组IGF-1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3组TNF-α、CRP、COX-2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3壮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2壮组及1壮组(P<0.05),2壮组TNF-α水平明显低于1壮组(P<0.05);治疗期间,3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6,P>0.05).结论 在痹痛汤方加减治疗的基础上联合2壮温针灸治疗有利于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提高临床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软骨修复及血液循环有关.

    不同壮数温针灸痹痛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